滚动资讯:

秋燥感觉因人而异 专家提醒:分清证型很重要
发布时间:2014-10-11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杨璞  编辑:

  进入寒露节气,空气也日益干燥起来。针对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种种秋燥的表现,大多数人应对的方法是多喝水。对此,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徐大成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有些秋燥症状并不是多饮水或者简单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便能缓解的,一定要分清证型,对“证”预防,才能避免秋燥伤身。

  秋燥感觉因人而异

  抵抗力差易被燥邪所伤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徐大成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秋燥虽然是自然现象,但是这个“燥”如果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便成为致病因素,中医称之为“燥邪”。有的读者朋友也许会说,为什么自己对秋燥的感觉很明显,但是身边有的人却没什么感觉呢?

  徐大成介绍说,这主要与秋燥产生的三个客观条件有关系。第一种情况是,有的地方虽然到了寒露节气,但是雨水并不稀少,秋燥的感觉因此也不明显;第二,有的地方寒露节气之后雨水较少,秋燥程度比较强烈甚至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很多人的适应能力,因此大家对秋燥的感觉会比较明显;第三是虽然秋燥出现的时间与程度都比较正常,但是有的人的抵抗力较差,对秋燥比较敏感一些,因此同一地区的人对秋燥的感觉也不一样。

  多饮水防秋燥?

  对“证”防燥才全面

  很多预防秋燥的科普文章中都会提到多饮水,一些朋友觉得很有效,但是有一些朋友觉得效果不明显,这是为什么呢?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专家徐大成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燥邪致病的原因有四个方面,并不都是可以靠多饮水来解决问题的。具体说来,秋燥的危害有4种:

  1.耗津液

  对于秋燥耗损津液的这一证型,主要是因为“燥性干涸”这个特点引起的,这类人群一般多饮水能起到较好的滋阴润燥效果。

  2.伤肺脏

  燥邪最容易损伤肺脏,诱发呼吸系统疾患,比如大家经常听说的燥咳,这类咳嗽西医的治疗效果不是非常理想,中医按温燥与凉燥辨证用药,效果较好。

  温燥咳嗽一般发生在初秋,以咳嗽少痰,不易咯出,口干咽痛为特点,或伴身热、微寒、头痛等风热表证。中医常用具有疏风清热,润燥止咳的中药进行治疗。

  凉燥咳嗽一般发生在深秋,主要是感受燥邪与风寒之邪,主要症状除了咳嗽少痰,咽干鼻燥表现外,往往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风寒表证。中医常用具有疏风散寒,润肺止咳的中药进行治疗。

  此外,阴虚体质的人易患上温燥咳嗽,气虚、阳虚体质的人易患上凉燥咳嗽,这时候不但要用中药常规方剂对证治疗,还需要服用秋冬膏方调理。

  3.伐肝气

  中医认为燥性肃杀,会克伐肝气。燥邪五行属金,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金克木,所以,秋天燥邪太过会对人体的肝气造成损害,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心慌心悸、失眠等问题。这个时候不但要润燥还要疏肝解郁。

  4.涩气机

  秋燥中的凉燥容易滞涩气机。被这类燥邪所伤的患者一般会出现胸闷喜叹气、两胁容易胀痛、嗳气、郁郁寡欢、情绪波动时易腹痛腹泻、女性易出现乳房胀痛甚至痛经等症状。这个时候仅仅润燥也是不够的,还需要使人体气机得以顺畅。比如调节情志、用膏方调理气血等等。

  因此,预防秋燥伤身一定要记得对“证”,如果多饮水或者简单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不能缓解的,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及时接受中医药调理。

  爱上火怎么办?

  分清部位降“秋火”

  秋燥发威的季节,我们的身体也容易“上火”,尤其是那些喜欢熬夜的人更是如此。秋季降“火”要注意分清部位,这样才能保证效果。

  一般来说中医按人体的三焦把“火”分为三类,即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

  上焦火:喝点百合枸杞绿豆汤

  中医认为,夜间应该是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安静入睡的时段。经常熬夜到凌晨不睡觉,会使人体内的阳气得不到正常的休整,最容易诱发“心火”,而且熬夜容易耗伤阴精。

  如何祛心火呢?这里向大家推荐“百合枸杞绿豆汤”食疗方,不妨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有滋阴、降心火的功效。原料及制作方法如下:

  原料:枸杞20克,干百合20克,绿豆2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洗好的百合、枸杞子与绿豆放入锅中,加5碗水用旺火烧开,小火煮至绿豆开花、百合酥软,加入白糖调味,熄火焖5分钟即可。

  中焦火:喝碗黄瓜粥

  秋季有时候也偏热,比如“秋老虎”会让不少人觉得回到夏天,这时候容易诱发“胃火”等中焦火。胃火调节应当遵循清热、清滞的原则,要饮食节制,太过热气的东西少吃,甜腻的食物少吃,饮食上应增加黄绿色蔬菜与时令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不足。这里为大家推荐自然疗法中的粥疗法——黄瓜粥。

  原料:黄瓜50克,大米100克。

  做法:黄瓜去皮切片,与大米同煮粥,随餐服食。

  功效:防治胃火、肝火旺盛等导致的口臭等症状。

  下焦火:按揉两穴位

  除了食疗降“火”,推拿穴位也能“降火”。这里为大家介绍两个穴位,有助于对付大家经常忽视的“下焦火”,比如因为水分少导致的“大肠火”诱发的便秘、小便偏黄等病症。

  第一个是照海穴。照,意为照射;海,意大水。“照海”顾名思义指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具有吸热生气作用,正好能缓解“上火”之类的热证。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按压时,感到酸、麻、胀就可以。时间不易太长,5—10分钟即可。

  第二个是涌泉穴。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顾名思义,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多么有意义。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位于脚掌前部三分之一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的正中间。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气力揉20—30次,然后换脚施行。晨起和睡前按摩较好。 (杨璞)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