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评论:节日营销须防“审美疲劳”
发布时间:2014-11-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编辑:

  节日营销,这个西方舶来品近年来被中国企业借鉴放大,一时间成为各路商家救活业绩的法宝。线下零售百货商超“逢节必过”,线上电商自主“造节”势头一浪高过一浪,不仅扩大了企业品牌影响力,让利于消费者,更是刺激带动了整个消费市场。

  近年来,受外部影响消费市场处在深刻调整期,节日营销便成为了零售业拉动消费的“撒手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镇居民一年“拥有”100多个节假日,在春节、中秋、元旦等传统节日中,商家们借节日之势,以亲情、友情、爱情等为饵,刺激消费者大方购物,刷新销售纪录,为零售企业增厚业绩。

  而随着电商企业影响力的扩大,电商不满足于传统节日造势,自主“造节”势头迅猛。先是阿里巴巴硬生生地将网络用语“光棍节”造成了一个“双11”全民购物狂欢Party,后有京东年中“618”大促,引来众多电商纷纷效仿。

  今年的“双11”正式步入第六季,这个原本电商自High的消费节日,正逐渐成为线上线下全民参与的中国购物狂欢节。暨南大学广告学教授李苗认为,节日营销对于整个市场来看,是一种积极的引导。不过,节日销售的井喷式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副作用。节日频率太高、产品质量售后不佳、企业恶性竞争、营销缺乏创意等诸多隐患引发节日消费疲态,破坏商业生态。

  对于商家而言,“利”字当前,促销节日越多越好。面对应接不暇的各种节日,不少消费者已感到疲劳。线上而言,阿里“双11”、京东“618”……聚美优品甚至推出“4.5周年庆”:从年初到年末,电商网站几乎替我们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天天过节。对线下而言,由于近年来传统零售业态势疲软,零售企业们早已练成“逢节必过”的惯性。

  而在促销期间,产品以次充好、快递物流不给力、售后服务跟不上、企业恶性竞争等问题屡见不鲜,常常为消费者所诟病。市场本身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网络时代信息透明。在节日营销中,信誉和口碑对后续影响很大。商家应该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环境的监督功能和信息流的高速传播性,节日营销中的任何欺骗行为都是饮鸩止渴。

  另外,与国外节日结合时,营销生搬硬套缺乏创意,尤其是引进西方一些生僻节日。比如,前不久的万圣节,以南瓜灯和三角帽举例,款式上没有太多的出入。而且,不少商家对西方万圣节的理解还停留在“装神弄鬼”上,欠缺对风俗的了解认识。

  因此,在节日营销流行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对消费市场的不利因素。首先,节日营销的节点频率要把握好,切勿“用药过猛”反复刺激,引起消费者反感,破坏消费市场生态平衡。

  节日与商业的结合度,是节日营销制胜的关键所在。不论是国外传统的,还是国外生僻的,生搬硬套的营销方式只会适得其反,需要从中挖掘出创新点和消费原动力。节日营销不仅仅是聚集消费,还引发大家更加关注节日。同时,节日营销还应该持续关注消费者兴奋点的转移,否则会后继乏力。

  对于欺诈消费者的不当竞争行为,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杨先顺认为需要三管齐下,严格治理。一来,政府相关部门加大管理和维权的力度;再者,企业自身要强调社会责任和自律,企业最终还是要打造一个好的品牌,不是一锤子买卖;最后,相关网站把关十分重要,打造平台的信誉。三管齐下,才能保证营销效果的持续性。

  彭琳欧志葵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