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上旬,美国轻奢品牌Michael Kors宣布,以5亿美元现金完成了对迈克高仕(香港)有限公司的收购,后者为Michael Kors公司在中国和亚洲其他部分地区的独家授权许可方。经历过“对中国市场过高的消费需求期许”,到“折扣竞争”再到如今的收回经营权,越来越清醒的轻奢品牌开始理性思考,如何深度掘金中国市场。
无独有偶,COACH大中华区总裁杨葆焱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前景也保持乐观态度。“中国市场将保持长期的增长驱动力,本来计划在2016财年在中国再开15家门店,但是,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个数量。”
不过,轻奢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拓展之路仍面临重重压力,快速扩张带来的成本压力,品牌的创新与定位突破都是考验。
轻奢品牌在华折扣渠道萎缩 正调整自己思路
在折扣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为了保持竞争力,Coach、Michael Kors和Kate Spade均在设计上大做文章,试图寻找平价和利润之间的平衡点。最近两年,轻奢品牌推崇的小包款式频繁见诸于时尚杂志,在国内的电商平台上,上述三大轻奢巨头价格在2000-4000元之间的小包款也常年占据箱包销售品类的排行榜前列。一方面,小包款受到时尚达人的热捧催热了潮流。另一方面,小包款的价格非常亲民,普通上班族购买起来毫不费力。更为重要的是,品牌通过入门级产品成功打开了三四线城市的市场,不再仅仅靠一线城市用户捧场。
轻奢泡沫破灭 多家品牌销售断崖式下跌
在行业大环境方面,传统奢侈品行业不断下探,而快时尚品牌也在抢夺轻奢消费者,使得轻奢成了“夹心层”,日子更加难过。多数消费者认为,真正的奢侈品是定制产品,财富品质研究院预测,未来3年定制将全方位实现,传统奢侈品牌正加大定制产品的力度,而批量化的产品则渐渐向生活方式产品全面转型,原本就定位模糊的轻奢,则更加失去了自身的定位。
价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奢侈品打折 轻奢的脸难看
随着香奈儿等奢侈品的降价,多米诺骨牌效应逐渐出现了。轻奢们的脸色难看起来了。曾经以轻奢创造股市神话的Michael Kors,促销短信最近已发送到VIP手中:低至5折,这个力度以往少见。奢侈品高高在上的价格一度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但这也给了轻奢们生存的空间——有着大牌的设计感,但价格上便宜不少,这一度俘获了很多有经济压力的人。对轻奢来说,如果延着老路走,“零增长”也许就是可以预见的结果,所以未雨绸缪是必须的。以往靠女装和包包打出一片天下的轻奢开始面临大牌降价后的生存压力,而男装以及高端市场作为对价格相对不敏感的领域,是轻奢们未来的小算盘。
“轻奢”到底算不算是奢侈品?
奢侈品(Luxury)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就中国市场而言,轻奢品的概念应该自配饰而起。购买快时尚服装的年轻人的 “入门”级奢侈品会是轻奢的配饰,比如从购买一只区别于大众款设计的包包开始。目前的轻奢主要包括大牌副线、风格品牌与原创设计师品牌等。通常300美元左右的价格被认为是合适的。这里面的鼻祖算是Coach,其曾经是北美市场的“300美元之王”。
轻奢帝王MK衰退之路 疯狂的苦果默默在尝
纵观Coach和Michael Kors,这两个品牌出现衰退都有着自己的相同点。第一,疯狂扩张。截止到至2014财年年底,Michael Kors在全球将拥有555家零售店铺。第二,奢侈品市场衰退。第三,竞争激烈,许多品牌看中轻奢这一块的市场,纷纷插足。第四,缺乏标志性商品。作为一个品牌,必须拥有自己的标志性商品才算成功。但从目前为止,Michael Kors并未出现任何一件标志性的商品,反而频频陷入抄袭风波中。第五,顾客群定位不当。作为轻奢品牌,Michael Kors将顾客群锁定中高端的消费者,但在销售策略上则设置了标价不同的品牌,以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