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华口腔医院作为“民办公营”第一个吃螃蟹者,在医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走出第一步。早在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医改”意见中就明确提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民间资本进入这个行业的年头也不短了,但形式一直比较单调,主要以“民办民营”——民间投资、自成一体、自办经营为主,“民办公营”形式受制于现行医疗体制而未见破冰。
“民办公营”所能达到的理想状态是:公立医院通过输出品牌、技术、管理与社会资本合作,实现社会资本向医疗领域纵向挺进、深度融合,让公立医院的品牌、技术、管理等无形、有形价值得到了拓展、延伸、溢价,双方获利的同时也催生正外部性——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缓解大公立医院压力和群众看病难问题,也就是社会效益增进。据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黄力介绍,在公立医院1名口腔医生很可能配不到1名助手,但在穗华口腔医院,口腔医生、助手和护理人员将共同服务一个病人,也就是由原来的两只手服务1名患者,变成6只手服务1名患者。
让“螃蟹”成为“鲶鱼”——引进更多社会资本,促进医疗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更加深入,尚需且行且探索。“民办公营”对民营资本来说,可谓求之不得,从公立医院挖人,一解多年民营医院人才与技术之困,柳暗花明之后便是一马平川了。对“公”——公立医院、公众来说,问题显然要复杂一些。 “民办公营”有利于盘活存量、激励增量,增加市场供给,这是正面效用。
但是,另一面,公立医院人才到民营医院“多点执业”(甚至于,医生直接在民营医院注册,与原医院倒成了“多点执业”),对公立医院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需要追问的第一个点是:人才与技术的流失,对公立医院“保基本”的未来定位有没有负面影响?万一公立医院出现“空壳化”现象(即使不是全面的,也可能在某些科室、某些医院出现),一些患者只得转到民办医院求诊,结果比以前更好吗?第二点是:如果“民办公营”医院的逐利行为直接导致公众医疗费用增加(就算与医保合作,也可能增加自付部分),这种改革的能否得到社会认可?公办与民营、私利与公益、效率与公平……这些都需要小心求证。
公立医院与民营医疗机构的角色定位是有区别的:公立医院承担托底功能,为公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而民营医疗机构更多面向特定人群、提供特色服务,医疗改革要坚守各自底线,防止错位与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