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保健品靠忽悠获暴利为何屡试不爽?
发布时间:2016-05-13   来源:新华网  作者:责编 程聪  编辑:

  

  张国栋

  每克售价高达千元的“极草”,日前被国家相关部门从保健品中“除名”。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火热的保健品市场背后,是大量保健品依靠炒作概念、夸大宣传等占领市场,成本和研发费用则只占很小比例。保健品“伪装”成药品、普通食品号称有保健功能等现象层出不穷,不少产品靠“忽悠”蒙骗消费者赚取暴利。

  保健品介于食品与药品之间,主要功能是用来补充人们从食物中难以获得,同时又是人体健康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以促进人体健康。然而时下许多保健品不仅“功能失调”,而且乱象丛生。以“极草”而言,暴利不是靠技术和质量,而是靠营销。

  与“极草”相似,近年来保健品“忽悠”式营销业不断升级,利润相当可观,这已成为行业内部公开的秘密。很多厂家自己不研发,而是采取买断经销权或外购产品的办法经营保健品,导致各路厂家更加陷入炒作式营销大战,特别是炒作高科技概念,部分消费者对此偏听偏信,往往上当受骗。

  面对此等现实语境,有些人就表示,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签约家庭医生项目,因此消费者在选购保健品时不妨咨询身边的医生,避免因迷信广告营销导致“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这虽然有点道理,却让人感觉有些无奈,事实上恐怕也不可靠。一者,所谓的“签约项目”毕竟是少数,何来那么多的“身边医生”可供消费者“咨询”?二者,纵然条件许可,医生也不一定都是“火眼金睛”,准确地分辨出个真假优劣、该吃还是不该吃。

  我国对保健品的审批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从生产资质、产品质量、批文审批、销售、宣传等多个方面加以管控。尽管如此,保健品管理却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以致乱象丛生。这其中原因或许不少,但主要恐怕还在于监管方面的“重审批、轻监管”。不难发现,由于财力及多种因素的约束,政府不可能无限制配置监管资源。在监管资源的配置上,审评和审批占用了大量的资源,而过程性监管和市场监管属于事中和事后监管,所配置的资源则相对稀缺。尤其针对保健品的监管,或许因为其相比普通食品不算重点,更是显得相对薄弱。这无疑给各路不法商贩有机可乘。也就是说,一些问题并不是因为上市审批把关不严造成的,而是源于生产和销售过程。

  因此,应对保健品乱象,显然不能靠“咨询医生”,而是要靠监管发力,把“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贯穿到始终。要知道,事前的审批代替不了事中和事后监管。缺乏全程监管,就会给人有机可乘。这有赖于改变当前的“重审批、轻监管”的现状,下决心建立保健品市场监管新机制,完善日常监管和长效监管。主动出击对待违法企业和个人,该“除名”时及时除名,该“法办”时及时法办,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安全和健康。

衡阳频道微信二维码.jpg

华声在线衡阳频道,关注衡阳,有料有趣!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