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钮雪林(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数量扩张型转到质量提高型的“新质量时代”,从国家层面到每个教育单位,不能再盲目追求“高大上”,而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走精准发展之路。特别是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职院校,更要在精准发展上下功夫,从国家的总体要求出发,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和高职教育的特性,精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精准打造办学的亮点、特色、优势,精准培育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转型升级,为“中国创造”“中国智造”提供技术人才保障。
精准构建特色优势
学校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竞争力,关键在于构建鲜明的办学亮点、特色和优势,我们将其分解为五个“精准性”。
增强产教融合的精准性。作为苏州市政府创办的职业大学,必须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紧密对接苏州产业发展,大力加强产教融合,推进“校企、校行、校政、校地”的对接,与企业、行业、部门、地方政府进行“广领域、深层次、紧密型、重实效”的全面合作,为苏州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输送急需人才。
增强专业优化设置的精准性。既要从现有学校条件出发,又要紧扣地方发展需求,优化整合现有专业,重点建设品牌专业和专业群。专业设置既要打破学院之间的分割,从学校层面优化配置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又要打破不同专业间的阻隔,实现课程内容的互相融通,探索跨院系、跨专业的交叉培养新路子。
增强扶持创新团队的精准性。要从学校现有基础和发展前瞻性出发,将内部资源与校外资源有机整合,挑选一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实用型团队,服务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如精准选出一批重点科研项目和创新团队、平台,给予工作场所、设备投入、科研经费、绩效考核等多方面支持。
增强创业就业的精准性。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为他们的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的条件。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的放矢加以施教,进行定向化、个性化教学。要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场所、工作通道,并进行基地化、建制化、集团化的就业推荐安排;同时鼓励有项目、有志向的学生探索创业之路,真正“成就学生”。
增强竞赛成效的精准性。学生参加竞赛层次高、获奖多,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方面。针对各类竞赛纷繁众多的情况,应从学校实际出发,有计划、分层次、分类别地统筹协调,明确学校层面、学院层面的参赛项目,有所侧重地加以支持和激励。
精准提升教师队伍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必然会成就一所品牌学校。遵循“成就教师”的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育、提升,精准拓展他们的能力、提升素质。采取激励政策,引进紧缺型的人才团队,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发掘每位教师的潜能。同时要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头衔、重研轻教等倾向,鼓励教师带好学生、上好课程。此外,精准完善管理制度。真正以制度管人、管事、管学,释放制度“红利”,激发学校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比如,如何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何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创新提升,如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都需要制度来保障。
精准建设学风校风
在增加学校硬件投入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软实力的提升,抓好学风校风建设。一要培育好工匠精神。我校的吴文化园是国家级教育基地,可充分发挥其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激励广大干部、教师、学生形成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认真负责、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建设好校园文化。二要培养好学生的乐观进取精神,加强对学生人生规划的教育,树立拼搏进取、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直面困难、努力学习、珍惜生命,追求美好生活,力求人生出彩。为此,我们将筹建学校“挫折教育体验馆”,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三要形成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以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衡量,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精准发展,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面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课题,标准更高了,要求更严了,考核也更透明了。如何在教学创新、科研发展、专业建设、平台创建、校企合作、创业就业、学生管理等方面制定明确的、量化的提升指标体系,进一步增强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指导性,也是推动学校在“新质量时代”取得新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3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