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历史教育:给学生一种洞察历史的眼光
发布时间:2017-07-2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靳晓燕 梁曦文 王胜昔 孙进  编辑:华生

  编者按

  梁启超曾言:“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历史是人类群体的记忆。有了相同的记忆,个体便对群体产生认同,人类创造的文化由此世代相传。因此,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会忽视历史教育。一方面,学习历史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它对于加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作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教育如何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如何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历史发展规律中思考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全社会都在积极探索。

历史教育:给学生一种洞察历史的眼光

学生在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王健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教育

  作者:靳晓燕 梁曦文

  跨越短板:从知识传授到育人功能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一学生杨东峰感慨,进入大学,历史的“学法”就不一样了:“在大学,提倡阅读原典。老师会介绍对同一历史问题的多种看法,每个视角都能得出自己的理解。”

  记者通过小范围调查发现,不少人回想起中学时代,常常觉得背好历史书就是学好了历史。

历史教育:给学生一种洞察历史的眼光

  台州市博物馆,北京师范大学台州附属高级中学的学生前来参观,感受台州历史文化魅力。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不可否认,史实记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历史。但历史的魅力不应局限于课本知识。好的历史教师,不会只让学生们记住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会阐明某个事件为何发生,为何又在某个特定时间、地点发生,且将相似的历史事件和概念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把握事件的机理。好的历史教育给予学生的是一种“看历史的思路”,一种适应未来社会的智慧。

  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伟科认为,公众的历史素养主要是在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养成的。掌握历史知识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对历史的思考,价值更大。能够对历史或历史材料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搜集、整理、分析历史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是重要的历史素养,也是目前历史教育应该加强的。

  并不是所有人学历史的经验就是背诵、苦读。池雨溪就读于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她说:“我们学校的老师讲历史的方式挺前卫,会要求我们准备一些表演,还有写剧本之类的活动。”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张汉林直言,要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必须同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

  “比如,历史知识体系如何构建,直接关系到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这个基本原则就是,基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去叩问历史,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去反思历史。”张汉林说,具体来讲,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重新梳理与解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从贫弱走向富强,从混乱走向和谐,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历史进程。但在这一进程中,人们遭遇过哪些重大难题?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走到今天?只有置身这一宏阔的历史进程中,选择与审视中外各种史实,才能凸显当今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必要性,方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的使命。

  多些主动:从记忆到探索

  胡睿,就读于同济大学建筑系,也曾是历史学院的一名学生。“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从中学教育中来的,它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文明、传承民族文化与记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或许也正因如此,这种公众化的历史和专业化的史学有所不同。史学研究训练人的问题意识,使你在不断追问中处理史料、反复思考。”

  大学历史学的专业训练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而初高中历史教育更多的是历史知识的普及。但无论是哪一阶段的历史教育,都应该展现出历史的魅力。

  “小学阶段的课程强调孩子的主动参与、建构。在小学阶段尽管没有历史课,但其实小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是比较高的。另外还需要一些直观的、形象的东西来引发兴趣,比如借助博物馆,通过故事、评书、戏曲等多种形式来讲述历史。”史家教育集团语文教师张聪建议。

  “互联网时代,历史学习不能再是从书本到书本,要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杨鹏认为。

  “对‘过去’的好奇是人类认知的本能,这从近年一些史学著作的走红可以看出。基础教育首先要让学生领略到历史本身的魅力,让学生更多地融入‘发掘’历史的‘现场’中去。如果以后的中学生一想到历史这门课,脑海中跳出来的关键词不再是背书,而是探索,那历史教育就是成功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二学生顾小立说。

  “认清当下、认同群体、认识自我,是历史教育价值从外到内的三个层次。如果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相匹配,那么育人功效则可以更好地彰显。例如,教师在尊重学生参与制定的教学规则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讨论,平等、公正、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那么,文明、自由、法治、平等、公正、友善的观念自然就会进驻学生的心灵。”张汉林分析。

  “绝大多数学生到高中毕业为止,基本上只用教科书和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方面的改变需要整个社会少一些急功近利,也需要历史教育多一些主动性。”李伟科直言,中国学生阅读量太少,而历史素养的形成只靠教科书和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建构认同:从自身族群到家国天下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姜萌认为,史学教育应当贯穿人的一生。历史教育好不好,关键在于是不是让大多数接受历史教育的人认识到自己该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优秀的人。这里不仅仅是指知识丰富,能汲取历史智慧,更侧重于人格健全,有理性而强烈的国族认同。

  “我们在历史教育中致力于构建国家认同时,也不能忽视国际理解教育和学生人格教育。国家认同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结合起来,才不会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认同教育以学生人格教育为基础,才是内在的和可持续的,这样的历史教育才是健康和健全的。”张汉林建议。

历史教育:给学生一种洞察历史的眼光

  重庆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鹏宇用《芈月传》等热门小说、电视剧做引子讲历史,吸引了众多学生。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相比于哲学、文学对史学的需求而言,史学对哲学、文学的需求更大。”姜萌认为,史学需要哲学提供“人”的内涵,史学需要文学提供表述的工具。“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正是体现了史学对文学的需要。

  在教学中,姜萌就尝试将哲学、史学与文学结合起来。去年,他给大一刚入学的学生开设了一门课程“史学应用”。他把这个课程的内容分成了几个篇章,第一个篇章的内容是“史学基本素养”,偏重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讲述史学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在他看来,时间、空间和人,是史学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还有一个篇章专门讲解历史剧,给学生布置的课程作业也是创作一个历史剧本片段。

  “这个尝试,对我的知识和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实践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很多同学表示收获很大。”姜萌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在改变,学生也在改变。“今年可能会继续开设这门课,我希望进一步改进课程设置。”

  听故事 看电影 开眼界——

  这样的历史课你上过吗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在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珂老师的历史课,同学们都爱听。他上课有几个特点:信息量大,中国史、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任意穿插;理论讲解结合历史事例,仿佛讲故事一般,让人记忆深刻。

  从教十几年,陈珂坚持站着上课。“下面我们来讲辛亥革命的失败。”没有多余的话,他直奔主题,声音洪亮,后排的同学也能清晰地听到。

  “我是来蹭课的,室友说陈老师讲课很有意思,这学期一开始我就来听课了。陈老师讲课就像讲故事一样,有趣又有条理,以后还会来听课。”大三学生曹坤霞去年已经修过近代史,但仍“放不下”陈老师的课。

  “载沣每每想到亲哥哥光绪,对袁世凯就恨之入骨,恨不得食其肉、啖其血。”讲课时不看讲稿,成语和典故张口就来,在陈珂的课堂上不仅能学到课本知识,而且还能开阔眼界。

  课间,陈珂打开一部电影,让学生们放松一下,他则拿起水杯,去教休室接水。十分钟后,又准时回到课堂,继续讲课。

  “报纸和杂志一般来说创办在沿海大城市,近代中国交通条件十分落后,地形也十分复杂。一份报纸从上海送到开封,即便是一马平川也需要运输一个星期;从开封运到甘肃省会兰州需要一个月,从兰州到乌鲁木齐需要三个月,从乌鲁木齐到拉萨根本过不去。这份报纸在上海被叫作新闻,到开封叫作旧闻,到了兰州叫作故事,到乌鲁木齐叫作传说,到了拉萨就叫作神话了”。

  陈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使得课堂气氛欢乐活跃。

  “我选陈老师的课,是因为他讲得有意思,不是照本宣科。”商学院大一学生王昊说。

  当讲到“二战开始时间”这个知识点时,陈珂严肃地说:“中国是弱国中最强的,日本则是强国中最弱的,中国打日本,就是游击战,游击游击,边游边击,不游不击,一游才能击,游是击的前提,击是游的目的。”逐步阐释,步步加深,最后直戳要点,陈珂的授课方式激发了很多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有不少学生听过陈老师的课,甚至想要转专业到历史文化学院。

  “同学们,因为各种假期,我们的课少了好几节,课堂上内容很多,所以大家要注意消化复习,下课吧!”下课前,陈珂又向同学们交代了一下课程进度,让同学们做好准备。

  每学期,陈珂都要为近千名同学上课。谈及对同学们的建议,他语重心长地说:“大学要多读书,储备知识,莫要荒废最为宝贵的时光。或者去旅旅游,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备课,完善PPT,包括站着讲课,全身心投入到课堂里,我认为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老师的职业道德,是基本素养,不值得夸耀。”陈珂穿着干净得体的休闲装,牛仔裤配帆布鞋,看不出丝毫疲惫,反而神采奕奕。

  “思考历史而不是背诵历史”

  ——德国历史教育的启示

  作者:孙进(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

  位于莱比锡市的德国历史博物馆在其入口处刻着这样一段铭文:“警告!历史会让人具有洞察力并导致其意识觉醒!”这段铭文以幽默的方式点明了历史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德国中小学历史教育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帮助学生形成思辨性“历史意识”是德国的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为此,德国的历史教学遵循特定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

  首先,德国中小学的历史教育是以能力为导向的。历史课的首要任务并不是传授“有关历史的知识”,更多的是帮助学生获得分析和判断历史的基本能力。“思考历史而不是背诵历史”是历史教学的指导原则。例如,学生在学习古希腊至中世纪这段历史时,重要的不是记忆这一时期的年代和事件,而是要思考以下的问题:一个创新的社会和传统的关系是什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不同出身和不同信仰的人们才能够和平共处?一个社会内部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生活形式?不难看出,这些问题都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这是因为德国的历史教育具有现实导向。历史教育并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记住过去,而是为了让历史启发现在,指引未来。

  以能力为导向,也意味着对历史课教学内容的选取并不只是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是首先考虑其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贡献。

  其次,德国中小学的历史教育重视多元视角。德国的历史教育从一开始便重视让学生明白,人们对历史的叙述和认识是一种建构。这种建构虽然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但有可能通过新的研究发现得到修正和补充,这就为学生批判地看待历史提供了认识论上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学生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看待历史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资料要兼顾人们对历史的不同诠释和解读。

  再次,德国历史教育注重跨学科的合作。例如在学习古人类遗址以及古代人类社会的历史时,将历史教学和地理教学结合起来。在学习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以及当时的统治关系时,将历史教学和德语、艺术和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跨学科的历史教学有助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更好地了解历史。

  最后,德国的历史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开放心态。柏林州的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和学习形式,都一定要保持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热情和乐趣,利用好孩子对于历史的好奇心和开放心态。为此,德国的历史教学重视利用多种不同的历史素材,如统计数据、竞选广告、电影、电视、招贴画、照片、歌曲等。除了教师讲授之外,教师还会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小组讨论、角色游戏,模仿和体验古代的生活方式(如按照历史上的菜谱做饭,模仿古代的衣着和发型,体验磨碎谷粒或者制作陶器等生产技术),让学生虚拟地对话历史人物或访谈时代见证人等。此外,定期访问历史纪念馆、博物馆或参观展览也是历史教学的固定组成部分。在柏林州,参观校外的学习场地甚至是历史教学中的必修项目。

  综上所述,德国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认识、分析和评价历史及其对现在和未来影响的能力。历史教育是要让学生学会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及其发展和变迁,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获得当前和未来生活的导向;能够在有关历史议题的公共讨论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历史教育旨在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和国家的集体记忆,形成自我认同和国家认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分析历史事件;学会接纳和包容人们对历史的不同诠释;学会与他人合作以及求同存异。说到底,德国历史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参与和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6日 05版)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