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1月7日讯
“在这里做工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留守老人,包括好几个残疾人,像个福利院。见到他们做事,我心里就有种无比的高兴。”李淑修欣慰地说道。
李淑修,常宁市第十届政协委员,常宁市田李常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菲禾茭白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2015年只身来到常宁,开启了常宁茭白种植产业化的进程,奏响了产业扶贫的时代乐章。
李淑修的人生阅历丰富。最先夫妇俩在天津办了一家标识标牌厂,专门为客户印制商标、包装盒,生产经营交通标识标牌、广告牌、胸牌等。
2008年回到浙江丽水老家,办起了一家竹制品加工厂,同时担任村委会主任。恰逢老家有朋友专事茭白种植,效益颇佳。
受其影响,2010年夫妇俩选定湖北襄阳,用一个月时间就建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茭白种植基地,当年盈利50多万元。以后每年利润均在50-100万元之间。丰厚的回报,激励着她四处寻找新的投资领地。
2015年,李淑修联系衡阳市农业局和常宁市农业局,说出了“想在衡阳投资的构想”。
后来在常宁市农业局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罗桥镇考察。党委政府的重视,村民的热情,土质气候的适宜,让她有了在罗桥投资的信心。
当年带来资金60万元,租了600亩稻田,在依波峒里建起了全市第一个茭白种植基地。目前,还发展了百多亩毛芋、香芋和百多亩水稻,注册了常宁市田李常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菲禾茭白专业合作社。
李淑修是成功的,而通往成功的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尽管茭白是个朝阳产业;尽管常宁的气候比襄阳更适合,但由于找不到充足的劳动力和大型冷库,这个基地连续三年没盈利。
“今年本是个丰收年,由于没有冷库,劳动力又不足,夏季有三四十万斤的茭白没从田里收上来,上半年亏了20万元。”李淑修惋惜道。
困难动摇不了她的意志,因为在她内心深处收获着另一种喜悦:乡亲们富了!
在她来之前,这里好多的地是荒着的,即使有少量发租,租金每亩每年也就是那么百八块钱,有的甚至没要钱。劳动力工价也不高,一个壮年劳力,工价也只有三四十元一天。
她来投资以后,水田租金提到300元每亩每年,劳动力工价提高到70-100元每天。经常在基地做工的有100多人,收割时每天的用工量达到150人,还得从外地招收劳力,一年的工资支出达到100多万元。
依波村五组的曾大嫂双目失明,70多岁的丈夫患有智障,也被招纳为基地“员工”,不管他做什么,李淑修每年都要发给他一万多元的工资。肖大嫂50来岁,女儿智障,因家贫儿子未娶。到基地做工后,她每年的工资收入也有一万多元,目前正张罗着给儿子娶亲。
“在这里做工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留守老人,包括好几个残疾人,像个福利院。见到他们做事,我心里就有种无比的高兴。”李淑修说,让乡亲们不需外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做事,既能挣到钱,又能照顾好家庭。
政协委员的社会担当,让李淑修下定了把基地做下去的决心。目前,小冷库已经建起,其他困难也正在逐步解决。李淑修的事业也将会越做越大,乡亲们的日子也一定会越过越甜!(华声在线 黄亚辉 通讯员 唐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