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人民日报评发廊女事件:法律不可剥夺人的尊严
发布时间:2010-12-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

  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维护每一个人的尊严,哪怕他(她)有罪有错。这是基本的法治理念,也是文明社会的底线

  近日,杭州市拱墅区祥符派出所向发廊女家属发信挽救女孩一事,引起广泛关注。尽管派出所打亲情牌动机良好,而且也暂停了发信行动,但舆论依旧是赞赏少质疑多。

  人们的担忧在于,它并非孤立个案。714日,在湖南华菱涟钢集团公司足球场上,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约6000人旁观一场特别的活动——公捕公判大会,会后,嫌疑人和罪犯被游街示众;75日,广东东莞清溪警方用绳子牵着一名小姐指认现场,并让镇电视台拍摄播放;去年10月底,河南郑州市公安局开展打击涉黄涉赌专项行动后,一些卖淫女的裸照被公布……

  就在公安部下发通知,要求坚决制止游街示众等有损人格尊严的做法之后不久,依然发生了向发廊女家属发信这样的事件,它带给我们的,显然不只是对执法方式的反思。如果没有执法理念的深刻变革,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纠正,就会始终在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怪圈中循环。

  从思想深处剔除有罪(错)推定的思维,只是执法人员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可疑人员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即便嫌疑人的罪错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证实,其人格权同样应该得到维护。罪错应负责任,人格不容侮辱,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个基本精神。法律可以剥夺人的财产、自由乃至生命,但不可以剥夺人格权利特别是人的尊严。

  公捕公判、游街示众是赤裸裸的侮辱。为了推进工作,将发廊女小姐乃至罪犯的形象公开化、半公开化,则涉嫌侵犯了她们的名誉权、隐私权,损害了她们的人格尊严。而在最终的司法或行政认定出台之前,给相关从业者贴上带有定性意味和歧视色彩的标签,必然导致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毫无疑问,这种贬损行为,由于缺乏程序上的正当性和坚定的证据支持,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

  同时,公民对属于自己私人生活范畴的事项,享有依法自由支配并排斥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隐私权(这个概念首次写入了今年71日起施行的《侵权责任法》)。隐私权作为一项绝对权利,任何人都不得侵害——包括不得非法公开公民过去的或现在纯属个人的情况。尤其是在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之后的今天,保障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必须成为公权力机关义不容辞的法定责任。

  一切人权都源于人的尊严,都是为了实现和保护人的尊严。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宪法都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维护每一个人的尊严,哪怕他(她)有罪有错。这是基本的法治理念,也是文明社会的底线。它应该作为法治社会的一项常识和本能,熔铸于每一名社会成员尤其是执法人员的内心深处,坚定不可动摇,须臾不可淡忘。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