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1-06-21   来源:你好衡阳网  作者:  编辑:
 
课改 至今,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几年。通过这几年的新课程改革,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课堂教学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过去那种满堂灌、一讲到底、填鸭式主宰课堂教学的局面已经彻底转变。老师们都知道教学不但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怎么用,更应该让学生知道知识是怎么来的,因此,多数教师都能够按照突出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的思路组织教学,都知道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都能将新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如,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少讲,尽量减少对教学时间和空

课改至今,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几年。通过这几年的新课程改革,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课堂教学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过去那种“满堂灌”、“一讲到底”、“填鸭式”主宰课堂教学的局面已经彻底转变。老师们都知道教学不但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怎么用”,更应该让学生知道“知识是怎么来的”,因此,多数教师都能够按照突出“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的思路组织教学,都知道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都能将新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如,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少“讲”,尽量减少对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占有,把更多的时空让给学生;课堂上充分地调动学生,让他们多想、多做、多说,等。这些都是我们目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可喜现象。

无论教学改革改到哪里,“好课”是教师永恒的追求。下面我想就怎样的一节课是好课,如何评价一节课,怎样才能上出好课等问题谈谈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一、怎样的一节课才是好课

一节好课应该满足下面几个基本标准:

1.好课是有效的、常态的

好课是有效的。所谓“有效”是指教学用最少的时间促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和发展。所谓“最大的进步和发展”,从效率的层面讲,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获得最多的知识信息;从效益的层面讲,就是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通俗地讲,“有效”就是指课堂教学要实实在在。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突破,训练得当,使学生的基础扎实,能力有很大提升,真正有收获。

好课还应该是常态的。有些课只适合让人在特定的时间里去“观摩”,而不是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常态。比如说有些公开课,设计完美精巧独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推广价值不高。原因是这些课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反复实验,不断打磨的成果,因此它是非常态的课。这种课适合观摩、研讨,引导教师对照这样的标准去上课。

作为教师,我们平时所上的课就应该是实用的、常态的,绝不能玩花架子,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2.好课所达成的目标是完整而全面的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落实这“三维”目标时必须注意三者的有机交融、渗透。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形成数学学习的初步能力,进而学会学习。而在此基础上才有能力的提升,数学素养的提高。

3.好课是生成的

所谓“生成性的课堂”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中,出现了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的课堂。也就是说,虽然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已经设想了种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但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中,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如果按部就班地执行预定的教学设计步骤,那样的课堂必将死板单调。生成的课堂是师生的思想和心灵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中获益的不单是学生,更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学生处在思想自由、表达自由的最佳状态。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4.好课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最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把学习变成一种活动,一种需要和乐趣。在实际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明白,学生没有“活”起来或“动”起来的课肯定不是好课,但是“活”起来“动”起来的课是不是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呢?其实,很多时候,主宰课堂的只是一部分学生。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45分钟里没有发过言或被老师关注到。很多时候,课堂由小部分同学控制着,虽然师生之间也在互动,但动的是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表演的机会越多,得到的成功感越强烈,也就越发喜欢这个舞台。而另一部分学生只是在欣赏同伴的表演,他们没想过自己也可以是其中的一分子。这就需要老师付出努力,通过精心独到的教学设计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展示的舞台,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机会感受数学的魅力。所以,要真正地体现主体性,教师就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有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距离主体性的课堂还有相当的距离。当然,在同一个教室里,学生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创造适合他们表现的机会。主体性的课堂,不但是学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而且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课堂才能更加富有生命力。

5.好课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表现为好奇心、想像力、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而教师应为学生的“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创设氛围。有时候,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新想法、新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闪现的火花如果没有助燃剂的话,很快就会熄灭了。反之,如果学生习惯了“异想天开”,老师又会呵护、支持了他们的“异想天开”,那么,很可能,这种思维习惯就会迁移到其他学科乃至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

二、怎样评价一节课的优劣?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15个观察点去评价一节课:

1.数学的视角(主要看数学功底)

(1)内容结构:数学内容充实、完整,逻辑线路明晰。

(2)知识构建:原有知识经验明确,有构建新知识的合理过程。

(3)数学概念:清晰、准确,有发生过程。

(4)数学论证:科学、正确,有思维揭示。

(5)数学思想: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炼或阐明.

2.教学的视角(主要看教学能力)

(6)教学目标:体现三维目标,提出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7)教学要求:恰当、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8)教学方法:创设发现情景,鼓励探索质疑,多向交流沟通,促成意义建构。

(9)教学过程:有序、完整,思路清晰,多媒体使用,激励性评价。

(10)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特色的视角(主要看创新亮点)

(11)内容处理有新意。

(12)教学风格有个性。

(13)教学设计有亮点。

(14)突发事件有情节。

(15)其他创新亮点。

当然评价一节课不求面面俱到,重在突出特色,可以从这三个视角、15个观察点上“定量、定性相结合”提出看法。“数学的视角”、“教学的视角”应该人人都有,但 “特色”就不一定了。

三、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听课?

明确了一节好课的标准,涉及到了评价一节课的方法后,我们还要清晰知道怎样去听一节课。大家都清楚,听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非常重要的、容易操作的、常规性的教学研究形式,教师都很重视听课,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并不掌握听课的基本技能,导致听课“高耗低效”

 1  2 [下一页]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