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奏响和谐曲:衡山县农业综合开发纪实
发布时间:2012-06-27   来源:  作者:  编辑:



华声在线衡阳频道6月27日讯 “现在不管再下多大的雨,我们种的庄稼再也不会‘打水漂’了!”、“下雨的晚上再也不要值通宵的班呢!”……6月11日,衡山县开云镇光辉村村民罗荣生谈起农业综合开发治理河道带来的好处,充满了无限的感激之情。

整齐划一的农田、水流清澈的沟渠、笔直平整的机耕路、洁净宽敞的庭院——这是在衡山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随处可见的景象。2007年以来,该县立项开发的土地治理项目8个,投入财政资金4065万元,对4.1万亩中低产田进行了改造;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5个;支持申报获批部门项目2个。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实施、高效益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谱写了一曲曲不平凡的壮歌。

土地治理 实现新希望

初夏时节,走进长江镇新苏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放眼望去,一幢幢小洋楼掩映在翠微的山色中,改良后的土地里种植的优质蔬菜瓜果青翠欲滴,汽车在机耕道上奔驰,池塘里鸭欢鱼跃,处处生机盎然,一幅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

新苏村民袁衡云说:“没想到这辈子的两个愿望都实现了,一是农田不再望天收,二是家里可以办实业!”袁衡云说,这都是农业综合开发给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以前的新苏村田沟连接,沟不像沟,湖不像湖,堰不像堰,十年九淹。老百姓种地热情都不是很高,一是经常被淹,二是常年怕淹,春季一般都不耕种,夏季往往都是靠赌一把的心理,种籽一把撒下去就作数,不敢过多投入。遇上洪水甚至颗粒无收,老百姓大都很贫穷。

2008年,县农开办投入财政资金672万元对这里进行了综合治理,新苏、阳田、孝子碑村堵塞的河道得到了疏浚,改建了建设坝、新砌了灌溉渠道,并对周围的农田进行了改造。五年多来,三个村的农田再也没有被淹过。同时,县农开办还组织进行了测土配方施肥,现在项目区亩平增产100余公斤。

村民汤建谋说:“我塘里养了100多只鸭,还了养鱼,仅此两项我家每年可增加收入4000元以上。”他乐呵呵地说,更重要的是,通过治理,群山变绿了,水质变清了,湖泊变美了,房子变靓了,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我在家里创办了实业——“农家乐”。

县农开办副主任邓正军扳着指头算了一笔帐。他说,新苏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共投入建设资金715.8万元,修建拦河坝1座,衬砌渠道14.94公里,新修机耕路16.27公里,改良土壤3000亩,建设苗圃基地100亩,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1100人次,良种良法示范推广7000亩,改造中低产田1.04万亩。

新苏项目区通过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建立健全了农田排灌渠系和坡面水系,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格局;改土工程,建成了梯坎牢固、台位清晰、地块规则、土层深厚平整的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了农田小气候,减轻了洪涝干旱威胁。跑肥、跑土、跑水的“三跑”土变成了保肥、保土、保水的“三保”土。2008年至今,该镇虽经历多次大雨、暴雨的袭击,项目工程经受住了考验,项目区粮食仍获丰收,年增产粮食110万公斤,农民年增收近200万元。同时,基本解决了农民“饮水难”、“行路难”、“运输难”等问题,其综合效益十分明显。

近年来,衡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始终把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放在首位,加大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07年至2011年,该县共投入财政资金4065万元,先后立项开发8个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区,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4.1万亩,完成小二型水库加固2处,堰坝8处,新建机电井16口,衬砌渠道72.12公里,整修扩建骨干山平塘50口,新修机耕路26.73公里,建设苗圃基地100亩,技术培训11000人次……

培育产业 孕育新发展

在衡山县的乡村行走,随处可见绿油油的席草地。微风起时,席草随风而舞,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们草席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可多亏了县农开办的支持与关怀。没有县农开办,就没有我们草席基地的发展,更没有我们公司的今天。”衡山县逢缘草艺公司董事长康诗林意味深长地说。2011年,该县席草收获面积3.1万余亩,总产量达到2499万余公斤,席草亩产值达3870余元,亩平纯收入2000元左右。

席草是衡山县重要的区域特色产品。目前,全县已建成席草基地5万亩,拥有自动草席编织机2300台,年生产、销售草席逾3000万条,创产值近2亿元,销售网络遍及全国。该县开发出的特色产品“麻筋草席”以其轻便、柔和、透气、舒适和特有的清香、保健功能受到人们喜爱,经济效益显著。

衡山县在农开项目实施过程中,牢固树立“开发一方、兴业一片、富民一乡”理念,把农业综合开发与培育市场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市场做大、产业做强、品牌做响。近年来,该县共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5个,项目总投资达4004万元,先后支持衡山草席合作社项目、湘旗农牧1200吨衡山黄鸡熟食加工扩建项目、景华园林500吨食用菌设施化生产扩建项目、衡山贯塘优质苗木合作社500万株优质苗木生产基地扩建项目、衡山南岳粮油贸易公司优质稻收购流动资金贴息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该县龙头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系统化、标准化水平愈来愈高,逐步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衡山县农开办还认识到:要想使农民真正富起来,仅仅靠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是不够的,还必须积极引导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才能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近5年来,县农开办积极与农技部门“联姻结对”:在项目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先后培训农民11000多人次,还成立了10多个协会组织,为农民群众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提高了农副产品的产量、品质和产值。

创新思路 谋求新跨越

衡山县位于衡阳市北部,是个“小县”。全县共辖8镇、9乡,总人口42.7万。2009年起,衡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连续三年被衡阳市人民政府评为“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连续四年被衡山县委评为“重点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并相继荣获“好班子”、“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衡山县农开办如何在“弹丸之地”取得如此成绩呢?实地了解后得知,该县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做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落脚点,认真搞好项目的选项、立项、申报、实施等各项工作,注重过程管理;二是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整合财政、水利、交通、国土整理、教育、发改等各类支农资金,集中投入,解决了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解决了单个部门无法解决的问题,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三是加强质量监理和资金审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除监理工程师和农开办派出的技术人员外,还组织成立了项目所在地乡镇政府、村委会和村民三方代表参加的监督小组实行明、暗督察,施行质量追踪制和退出制;四是资金拨付环节上,推行“3+6+1”制,即首先拨付30%的启动资金,项目竣工验收后拨付60%的资金,最后预留10%的质量保证金,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工程的质量。

与此同时,该办还积极支持全县新农村建设,为民办实事,累计筹措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对白云新农村示范片进行综合开发,综合治理白云溪、云岭溪、荆陂溪3条河道近3公里,修建田间渠16公里,建水力自控翻板闸1处、双吊点启闭闸8处,平整土地500亩。

县长曾巧敏深有感触地说:“我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来,农业产业化得到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业单位面积效益得到提高,农村科技推广得到加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承诺得到实现!”

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民心工程,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市农开办副主任肖绍甘说,目前衡山县还有近12万亩的中低产田亟待治理和改造,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待扶持,要实现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和现代化,农业综合开发任重而道远。

县农开办主任曹时国表示,他们将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同心协力,创新思路,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现跨越发展。(何青青 彭光明 旷志衡)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