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读碑窠石图》
发布时间:2013-01-07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  编辑:

  北宋李成《读碑窠石图》,轴,绢本,墨色,纵126.3cm,横104.9cm。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那年冬天,清冷的一个傍晚,我在淄博鲁山的山间闲逛,朋友们都下山了,四周清寂无声。不远处,一丛野生的老树,兀立在巨大的山石间,一群鸟儿,栖满了枝桠,像一树灰褐色的叶子。大概是我走近的脚步声搅扰了它们,群鸟呼啦啦遽然飞起,一种突兀的、荒寒的、寂然的感觉腾空掠过,我有了瞬间的恍惚:仿佛不是走在已改建成风景区的山岭,而是置身于千年前,清旷寒野上,一人一骑,一块古碑,几棵落光了叶子的老树——

  这是李成《读碑窠石图》画中的景物,时间,在1000年前的北宋。地点,与眼前仿佛。

  李成(公元919年—967年),字咸熙,长安人,其祖上为唐代皇室,唐末五代时为避战乱,其祖父携全家寓居山东营丘(今山东淄博临淄一带),世称李营丘。他好文学,性情旷磊有大志。画山水,北宋初即推为第一。他是在鲁中平原丘陵间长大的,生活中看到的景物多为平远铺排,因此,他的画作,虽然师出“荆关”,却没有荆浩、关仝的大山堂堂、重重叠叠。他的画作,题材多为平远寒林、雪景峰峦、水石幽涧,运笔尖劲,用墨淡润,表现幽深、清润、远阔的意境,莫不曲尽其妙。而在有关李成的记述中,一般是说他以读书修业为主,并不专门绘事,也许,正是因为他读书多、境界高,所以,他“林木清旷,气韵萧疏”的画境就无人可及。

  这样的画面,在古代可不多见,没有理由的就崇拜上了这位北宋朝的老乡。

  喜欢李营丘,就是从《读碑窠石图》开始的,这幅画,画面并不繁复,但意境深邃,带给观者无限的想象。你看吧,一位旅人骑在驴背上,一位侍者侍立在侧,俱是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似乎已经走了很远的路。在一座风蚀斑驳的高大石碑前,他停下来,仰头看碑,细细研读碑文记载的历史。石碑的周围,野生着几株苍劲的古树,这些树木,已经在岁月里掉光了所有的叶子,只用钢针铁锥一样的枝桠,无言地弹响风霜。树下的窠石圆浑起伏,杂生的荆棘乱草一派萧疏之气——

  《读碑窠石图》为双拼绢绘制的大幅山水画,观此图,不禁使人陷入一种苍凉冷落的情境之中,一块残碑,几株枯树,一片荒寂原野,作者借此暗喻往事如烟,不堪回首的人生况味,表现出他愤世嫉俗、高傲孤寂之品格。李成极爱画寒林,这与他的心境有关。欣赏《读碑窠石图》,我们就应该留意画中的那些树。看不到根须,根须已经深深扎进瘠薄的沙土里,这样,树们才能迎风站立,只要站住,就不会轻易倒下去。树干枯瘦、多节,那是岁月流逝的痕迹,瘦而坚硬,正可以抵挡风雨的侵蚀。再看,那些末端的枝梢,森然倒悬,形如蟹爪,似乎要留住最后的叶子——

  画中的人物,是当时的画家王晓补画的,每次看到这幅画作时,我总是把画中旅人和画家李营丘联系起来。作为画家,李营丘一生画了许多大美的山水,然而,他的一生却没有多少美妙可言。身在宋朝,心在唐庭,有家无国,半世流离,胸有大志而无人能识,又有谁知道,在“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画面上,流动着一颗怎样高傲不羁、又孤苦不堪的心?既然尘世嚣杂,那就寄情山水,在水墨氤氲间放浪形骸吧,可是,就连山水也不能超乎尘外——他虽独创画格,名重当时,但似乎仍无意以此为业,“吾儒者,粗识去就。性爱山水,弄笔自适耳,岂能奔走豪士之门与工技同处哉”。

  他还是想成就一番所谓事业的,北宋初年,机会来了,以志高行洁闻名的司农卿卫融出知陈、舒、黄三州(河南省),仰慕李成的大名,特意去聘请他。李成欣然应邀,全家迁居河南淮阳。但到淮阳后,李成自由旷达的天性并未因官场而有所收敛,依旧特立独行、痛饮狂歌,竟于四十九岁的华年,醉死于客舍。

  李成始终没有释然。寒林、独碑、旷野、寂石——即使一腔郁情寄寓水墨,也是一派寂寥凝重、百结缱绻啊。

  旅人,你从古老的石碑上读到了什么?沧海桑田,石碑上刻写的历史,荣耀抑或屈辱,显赫抑或平淡,皆已成为不可追的往昔,无论多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也不过在时间的风沙吹打下变成一块碑碣。荒寒旷野上,只有这劲拔的枯树和矗立的石碑,还在栉风沐雨,遗世独立,守望着一段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一段往事。

  而旅人,你从何处来,又要往何处去?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