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一位市委书记的民本情怀
发布时间:2012-04-13   来源:  作者:  编辑:
  26日,清晨的中桃村非常秀美和安谧。朦朦细雨中,一栋栋瓦房错落有致,庭院里种植的蔬菜和花草郁郁葱葱……然而中桃村193户中,700多位老乡们的心情却难以平静,大家早早地起床收拾干净屋子,摆上新鲜的水果和糖果,在屋檐下翘首以待,等待着他们的书记今天来一起共度元宵佳节。

 

  这是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桐山乡的中桃村,是该市最偏远的一个山村。这里地处雪峰山腹地,平均海拔1100米,常年云雾缭绕,寒气逼人。因为路途遥远、群山阻隔,这个偏僻山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全村193户,贫困户达136户,属国家级贫困村。地僻高寒,成了制约中桃村致富的最大瓶颈。 2010年,为了摸清村里情况,时任邵阳市委书记的童名谦挨家挨户走访查看,与村民们围坐一起拉家常,察民情:家里的米够不够,油多不多,肉有没有……

  谈的都是家常话,道的全是民生情。看到这个以往只能在电视里见到的市委书记来到自己身边,这样亲切和蔼,村民们没有了见面时的紧张、拘谨,渐渐放松了,开始交流自如、畅所欲言。

  很快,童名谦就为中桃村把好了脉:平均海拔1000多米的中桃村最适宜金银花生长,并且这里有种植金银花的历史。他要求乡、村两级迅速制定发展金银花的产业规划,在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村民开辟贷款绿色通道,市财政拿钱补贴金银花种植户,每亩补贴200元,当年就发放补贴30多万元。

  时时处处做百姓的知心人。洞口县大屋瑶乡栗树村的村民还记得那个雨天———200956日,雨越下越大,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一辆汽车顶风冒雨,沿着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缓慢前行,经过3个多小时的颠簸,童名谦第一次来到了栗树村。

  栗树村属于典型的边远少穷山村,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121户,408人,其中瑶族398人,占全村人口97.5%。村里无水库、水塘、水井,人畜饮水和农用灌溉全靠季节性山沟小溪引灌。村内只有一条泥巴路,没有学校、卫生室和其他文体设施。村集体经济为零,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楠竹和杉树,2008年人均年收入不到500元。

 

 

  当天,童名谦召集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在村支书任丁香家木板房二楼临时搭建的简易会议室里座谈问计最大的困难是道路问题。村支书张华平说,村里只有一条烂泥巴路,大货车进不来,不少楠竹运不出去,烂在山里,心里痛呀!”

  对于村民的诉说,童名谦认真倾听,仔细记录,不时与群众插话交流。不知不觉间,会议开了3个多小时,村民意犹未尽,还三三两两拉着书记的手,又个别交谈了半个多小时。临走之前,童名谦深情地对村民说:请乡亲们放心,我都记着呢,一定会尽快解决。

  不久,在童名谦的调度下,这条长达14.5公里的烂泥巴路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辐射沿线5个村,3000多人,能让大屋瑶乡一半以上的瑶族同胞受益。200912月底,竣工通车剪彩那天,沿途5个村的村民敲锣打鼓、奔走相告,像过年一样燃放鞭炮,聚在一起给童名谦和工作组写感谢信,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

  路通了,童名谦又惦记起村民喝水难、用电难的问题。2010220日,即大年初七、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童名谦亲自带领工作队员翻山越岭,与村组干部一道寻找水源,调查论证。经过规划设计,勘查立项,争取到资金16万多元,修建了6个蓄水池,使栗树村每家每户都喝上了清澈的自来水。同时,修建了村民活动场所,并协调电力部门进行了农网改造。

  2011216日,出于对瑶族同胞的牵挂,童名谦再次来到栗树村。一下车,村支书张华平就满脸喜悦地迎上前来,他告诉童名谦:自从通上了水泥路,村里的深山老林变成了绿色银行,经常有山外的老板上门来收购树木和楠竹,竹子的价格涨了50%,现在是12元钱一根。村民们有了一些闲余资金后,纷纷从事生猪、黄牛、山羊、金银花、竹木加工等生产,年人均收入已由2008年的不足500元增加到1300……

  太多的细节让人感怀,太多的故事无法一一描述。童名谦每任职一处,都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贴近基层、服务群众。

 
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这已经成了童名谦工作的信条和习惯。

 

  心系民生,做老百姓的贴心人

  童名谦离开湘西已有4年多,然而,这里的老百姓至今还记得他在担任湘西州委书记时说过的两句话:用辛勤的双手送走贫困,用坚实的双肩担来幸福;让所有的湘西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

  一件小事,足见童名谦细致入微的民生情怀20037月初,吉首市一位农民在网上向州委书记童名谦建议,希望给卖西瓜的瓜农在街上开辟出专门的摊位,并解决好照明问题,以方便瓜农卖西瓜。童名谦从网上看到这条建议后,当即批示责成吉首市落实好这件事情。不到一个星期,瓜农们就在红旗门市场有专门的摊位了。瓜农们对此事赞不绝口:卖西瓜这样的小事州委书记都亲自过问,也真难为了他,看来书记真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好书记。事后,童名谦回忆说:别小看只是在街道上摆几个摊子,牵根电线,安几个灯泡这些小事,它牵连着农民增加收入的大事。

  也是这一年的秋天,童名谦到古丈县茄通乡茄通村调研。看到农民家里小孩读不起书,大人看不起病,家里穷得叮当响,他百感交集,眼里含着的泪花,叮嘱陪同的干部说:老百姓的生活苦啊,我们要好好服务老百姓。

  好好服务老百姓!”成了当时湘西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的头一门功课。2004年,时任州委书记童名谦带领湘西州委、州政府,全面实施千个单位扶贫,万名干部入村的部门包村扶贫责任制。州县市直近1000个部门每个部门分别包扶一个贫困村,部门近8000名科级以上干部各自分别联系1户以上贫困户,2000多名机关干部常年驻村扶贫,保证了所有省、州定点、对口帮扶的贫困村都有3名以上国家干部帮助开展扶贫开发,包扶村不脱贫,单位不脱钩。连续4年,全州挂户干部共计下村入户7.8万人次,为帮扶户筹集资金1042万余元,帮扶开发项目6799个。共有13320多家帮扶户解决了温饱问题,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

 

[上一页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