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凌晨两点多钟,吴国威夜不能寐,考虑到中国印山如何以“名人名章城”为中心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必须将周边的奇山异石、小桥流水、风土人情融为一体,让游客在美景中欣赏艺术,在景观里品味奇石,在山水中留恋恬静。想到这里,他将同伴阳泽强、腾江洪喊醒,一起讨论到天亮。那时候,吴国威和他的伙伴们已经模糊了白天黑夜的概念。每天凌晨5点钟起床,坐上从宜阳开往庙前的早班车,再走上三里路,11点钟到达岩背岭准时开工。遇上工程紧,便夜宿在二里外的财神洞管理所,从天亮干到天黑。
工具可以简单,住地可以凑合,工作却丝毫不打折扣。刻印看上去很简单,只不过把原印放大、刻在石头上而已。其实,它要经过选石、定位、打磨、选稿上石、雕刻、清洗、上色、拓片等19道工序,每一道工序不能有半点马虎。吴国威设计摆布好后,寸步不离地守着石匠完成。印缺了,补上;印歪了,重来。一块7.5米高的石头上,刻上了一枚“天地人和”的大印,第一次刻稍有走样,一般的人看不出,但吴国威硬是把已刻了2.5厘米深的石头磨平,重新再刻。如此反复,每一枚印章印刻出来,他反复指导不下30次。
在吴国威眼里,印章虽小,方寸之间却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浓缩了华夏数千年的风雨历程,为现代人处世谋事提供珍贵的人生借鉴。为全面收集印章资料,他出差在外第一件事就是往书店钻;为了所选的印章具有代表性、艺术性、历史性,他从数万枚印章中挑了又挑,并查阅多方面的资料进行价值论证,再三斟酌后才定稿。多年来,他深埋在一米多高的资料堆里,与各流派专家学者对话,研究着每枚印章独有的字法、章法与刀法,一步一步完善心中的构想。
对艺术精益求精,吴国威经常处于忘我的状态中。2006年8月,烈日炎炎,吴国威根据象形石要刻一个猪的象形印,效果一直不理想。吴国威高度紧张,指导工匠修改,改变雕刻方法才破解了这一难题。难题一破,他才意识到已经讲得口干舌燥,拿起旁边一个瓶子就往嘴里灌。喝下去三分之二才发现口感不对,有些酸味,停下一看,吓得他脸都青了,原来喝的是旁边一瓶用来粘图案的乳胶!同伴李初梅一看急了,马上给他灌水。幸亏乳胶掺兑了不少水,没有多大毒性。
在艰苦而惊险的过程中,一枚枚印章逐渐诞生,按照朝代一路分布下来,从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每枚印章的背后都记载着一个神奇的故事。吴国威的辛苦,身边的人们都看在眼里。可是,即使是这样的付出,也招致了一些不明就里的群众的非议,引来不少是非。
误会:利益与精神的博弈
正当吴国威领着支持者做得热火朝天时,一个传闻出现了:印山即将收费,吴国威是最大的受益者。很多不名真相的网友在网上严厉指责吴国威:“印山收费太高,吴国威想钱想疯了,我们大家都来抵制他……”
其实,自印山开工建设以来,拥有印山所有权的村民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吴国威的怀疑,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因为造景,吴国威从别处搬来了一块石头砌在一块印章旁边,没想到,一位小伙子说搞走了他的文物,要求赔钱还石头。听说要收门票的事情,村民更有意见了。借着派工的事,指着他的鼻尖骂:“这山是我的,谁叫你们在这乱搞!”甚至大打出手。混乱中,同伴阳泽强被打倒在地,腰椎骨顶在砖头上,在医院住了一个月。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