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非遗,在文化的春天里绽放
发布时间:2012-03-23   来源:  作者:  编辑:
400年,已传承有500多年;被著名诗人郭沫若誉为名列全国第二的优秀剧种的祁剧,还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衡州花鼓戏、衡山皮影戏等,都是衡阳博大精深的地方文化的集大成。
  我市现有湘剧、祁剧、衡山皮影戏、衡州花鼓戏等4项国家级保护名录项目,敖山庙会、蔡伦古法造纸、衡南七巧龙、祁东渔鼓、瑶族谈笑、杨裕兴面条制作技巧等6项省级保护名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外,我市还有市级保护项目40项,县级保护项目128项,逐步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基本形成了四级名录保护项目的分级管理。
  同时,为进一步推进非遗保护工作,我市已相继建立了国家项目衡阳湘剧传承中心、祁剧传承中心、衡州花鼓戏传承中心、衡山县福田铺乡皮影戏传习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示厅,蔡伦古法造纸博物馆,蔡伦馆古法造纸演示基地,敖山庙会民俗传习所,塔山瑶族谈笑传习所,3个衡南七巧龙传习基地,衡南七巧龙民俗表演队,祁东渔鼓传习所,杨裕兴面条制作技艺传承生产作坊。
  保护:
  非遗保护,关键是让它进入生活
  正在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使民众的生活条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产生和繁荣的农耕文明和宗法社会的土壤逐渐削弱和消失,民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加之传承人的自然衰老和死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门类,逐渐走向式微、甚至消亡,传承和延续面临着严重危机。面对非物质遗产的濒危状态,曾有无数人提出建议:只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人们的视野,美化人们的生活,它们才能获得重生。
  据了解,自2005年我市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不断增多,保护领域不断扩大,保护内容不断丰富。在非遗普查工作中,全市共出动工作人员687人;投入普查经费97万元;走访传承人1396次;摄像记录374小时,收集与登记资料实物629件,文字记录12304.15万字,整理编辑文字资料120余册。
  非遗代代相传,说到底还是靠人。拯救非遗,离不开培养传承人。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更好地保护非遗,我市极力培养和形成了国家级、省级保护项目的传承梯次和后继人才队伍。其中,衡阳湘剧、祁剧先后开办湘剧、祁剧新生学员班,相继培养了年轻艺术传承人51人;衡山皮影戏、衡州花鼓戏采取了跟师带徒的培养方式,共授徒传艺20多人;敖山庙会已培养后继传承人8人;蔡伦古法造纸还在生产的作坊20家,从业人员超过200人;瑶族谈笑已培养青年演员10人;衡南七巧龙3个传承基地,面向社会培养舞龙队员600余人,一个舞龙民俗表演队30人;祁东渔鼓已培养出了200多名渔鼓新人……
  采访中,更有一些业内人士表示,有了好的政策支撑,再让非遗进入老百姓的生活,这样非遗保留下来的味道才更地道,保护的道路才能越走越远。他们告诉记者,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上一页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