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信步大别山
发布时间:2012-04-08   来源:  作者:  编辑:


  人文信步

  大别山位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的交界处,历史久远,《尚书·禹贡》就有记载:“蟠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文中的“大别”即指湖北境内的大别山龟山。

  大别山绵延千余里,人文厚重,自古地灵人杰,英才辈出。从这里走出了助楚庄王称霸天下的一代名相孙叔敖;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相春申君;《资治通鉴》的作者宋朝宰相司马光;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升;明代的文坛领袖之一何景明;明代“医圣”万密斋;清嘉庆二十二年状元;植物学家吴其浚……

  大别山区也是一个红色的山区,革命的山区,从鄂豫皖这片大别山里走出了共和国二任国家主席,一位元帅和300多位开国将军。这里还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的摇篮,有无数热血男儿从这里走上了艰苦的革命道路,为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对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沧桑而古老的历史,丰富而沉甸的人文,众多的英雄豪杰,真实而传奇的故事,淳朴的民风、民俗……这一切,在给这片古老而又青春的土地曾添了神秘色彩的同时也曾添了浓厚的人文魅力。

  山水画虽是表现自然美,但却总是带有人文色彩,如古代山水画中的所描绘楼、榭、亭、观就是自然山水中的人文。山水画中的人文色彩,一种画家本身的色彩,即画家自身修养在画中的显现。另一种就是自然山水的人文色彩。自然山水的人文色彩表现在历史遗迹以及人对自然的改造上,即人化后的自然。今天的自然山水多是人化后的自然,如茶园、果树、人工造林等。这些人工的改造多是有益的,和自然山川相得益彰。无论是历史遗迹抑或是人对自然的改造都与这方山水的历史和民风、民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然山水的人文与画家自身修养完美的结合,就是画风。古人提倡山水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读万卷书,可以熟知历史,传习经典。行万里路,则既可饱游饫看,纳万象于胸怀,又能熟知各方人文,耳濡目染,于不经意间陶冶自我情操。我画面的质朴与厚重,就是大别山精神所赋予我的。

  精神信步

  山水画虽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但它却不是对自然山水纯粹的机械描摹,也不是画家自我主观的臆造,而是将山水融入精神的生命感悟,是“天人合一”境界的艺术落实。是画家通过个人的情感体验,观山水之气象,体宇宙之生命,遵自然之规律,化物我之矛盾,将自然山水精神化,把自我精神对象化,最终以生命的韵律呈现的艺术形式。因此,它承载着中国人人文情思的厚重。

  “天人合一”既然是一种精神境界,自然与人的主观意识、情感体验、以及知行观念等密切相关,因此,它既是直观体验,也有理性思维。从“究天人之际”到“天人合一”,这中间要融合和化解各种矛盾,如情、理之矛盾,物、我之矛盾,主、客观之矛盾……只有和谐了这诸多矛盾,才能真正达到心与物的交融。无论是物我之间的矛盾,还是主客观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虽客观存在,但主要还是人的主观意识。这种意识会随着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入,固有的认知偏见和世俗观念的逐渐消失而改变。人对事物的认识之所以存在这样和那样的偏见和世俗,就是人心不静。静,是道家的观点,老子提倡“致虚极,守静笃”,庄子则反复论静,并认为在静的状态下知物,才不为物扰,不因自己的成见而蔽物、害物,才能心与物接,神与物游。神与物游,即是“游心”。事实上,“游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心灵的自由。

  艺术是精神劳动的产物,任何艺术创造都是在精神自由的状态下完成的。这也就是说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游心”。如瑞士诗人阿米尔所言:“现在又一度享受到过去曾经享受过的最不可思议的幻想的时候。例如:早上坐在粉西尼城的废墟之中的时候;在拉菲之上的山中……似乎再回到了这些壮大而不死的宇宙的梦。在此梦中,人把世界含融在自己胸中……这是神圣的瞬间,是恍惚的时间。思想从此世界飞翔向另一个世界……心完全沉浸在静的陶醉之中。”画家在创作时又何尝不是如此:那曾经游历过的风光,曾经写生过的山川,草木树石的风姿神貌既在胸中,犹在眼前,心灵在那曾经的山水之间陶醉,不知不觉间手随心动,笔受意牵。无论是诗人的梦境还是画家的意态,都是在“游心”。
[上一页1  2  3  4 [下一页]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