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阳公铁大桥
许珂
12月初,衡阳湘江公铁大桥上,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依栏眺望远方,看着滚滚江水奔涌而去,思绪一幕幕涌上心头:55年前,他跋山涉水,坐渡船、挤火车去外地求学,从衡阳到武汉颠簸了一整天;55年后的今天,他坐汽车、乘高铁重游旧地,仅两小时便跨经两省……
74岁的陈忠涵,湖南工学院退休教师,是土生土长的衡阳人。老人自诩对衡阳的交通很了解,因为他时刻关注着衡阳的发展,可以说真实地见证了衡阳的“昨天”与“今天”。在他的眼里,衡阳湘江公铁大桥并不仅仅是一座桥,也不仅是一个标志性的工程建筑,它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衡阳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忆往昔:摆渡是过河的主要方式
摆渡,是当时衡阳百姓过河的主要方式。衡阳湘江公铁大桥建成后,不仅是贯通衡阳市湘江东西两岸的交通纽带,亦是连接湘桂、京广铁路干线的重要桥梁。它的建成通车对促进我省以及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使衡阳的交通位置更为重要。
衡阳湘江公铁大桥的最早历史,要追溯到74年前。
据陈老回忆,民国26年(1937年)9月,在修筑湘桂铁路衡桂段时,衡阳市便开始修建衡阳湘江公铁大桥,可当时因缺款短料而停工。民国28年(1939年),为方便东西两岸的贸易,又在此桥上游830米处建成一条长351.4米的便桥,其基础为围堰内打木桩,灌片石混凝土,上立木排架、搭扣轧梁,当时的老百姓将其称之为“珠江桥”。可在1929年至1931年间,这座便桥被洪水多次冲垮而导致中断行车。
“那个时候,连接江东、江西的只有这座便桥。便桥被冲垮后,居民往来两岸只能靠渡船。”陈老回忆道,所谓渡船就是一艘汽划,只要人多了,船就有点晃。要是晚了一步没赶上,下一趟就得等半个钟头,既不便,又危险。
“在那个年代,所有的物资不像今天这样丰富充足,一切都非常紧缺。”陈老向记者回忆道,“这样的问题在修建公铁大桥的时候也非常明显。而且,那时施工没有吊车、拖车、挖掘机等,工人施工全部靠人力。在1937年9月,公铁大桥又因缺款缺料,只完成30%的墩台而停工。1955年9月,衡阳湘江公铁大桥再次开工;1957年底竣工,上层为双车道公路,下层为单线铁路。”
回忆起当时对桥的期盼,陈老深有感触,“公铁大桥的施工成了当时市民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事情。大家对施工进度了如指掌。今天立了多少桩,明天又铺了多少桥面,每个人好像都在数着日子盼着通桥。刚通车时,每天有不少老百姓起早摸黑赶来看这座两层的大桥呢。”
现在,公铁大桥已在湘江上矗立了半个多世纪,衡阳人亲切地称它为”老大桥”。”
看今朝:新桥梁一座接一座
70年过去了,历史翻开了新篇。除了那一湾清澈的江水,似乎一切都发生了巨变:摆渡、便桥已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一座座新桥拔地而起。在许多市民看来,桥梁建设已成为衡阳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说起桥的变化,陈老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衡阳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啊!”
陈老回忆道,1949年9月,即将解放的衡阳城区没有一座完整的桥梁。直到解放后几年,衡阳的桥梁建设才慢慢开始起步。
记者为此专门查阅了《衡阳市志》,书中记载的事件完全印证了陈老所言 1955年,衡阳建成8孔柘里渡石拱桥;1956年,将青草桥改建成永久性桥梁;1957年,衡阳湘江公铁大桥竣工通车;1973年,修建横跨蒸水铁路桥;1975年10月,在城东北8公里朱陵渡口的耒水上,修建一座拱桥,于1977年5月竣工通车;1977年9月,重建蒸水桥,连接蒸湘北路和衡长公路,1979年3月建成……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车流量也迅猛增长,公铁大桥已不堪重负,车行速度慢、出行堵车成了市民心中的痛。雁城人民急切地盼望湘江上能再有一座桥。1984年,衡阳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建衡阳湘江公路大桥,也就是后来人们称之的“新大桥”。1985年9月21日,新大桥奠基;1988年9月21日竣工,10月1日正式通车。
“通车那天,湘江两岸彩旗飘扬,人山人海,市民在桥上、船上和江边的高层建筑上欢呼跳跃,燃放鞭炮。”陈老告诉记者,这座桥是衡阳城区横跨湘江第二座大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大桥的运输荷载。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衡阳城市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新建桥梁更是一座接着一座。
叹变化:交通迈入高速发展轨道
衡阳的交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炉渣路到柏油路,从双脚走路到一日千里,再到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这种变化在交通基础设施上是直观的,更是深远的。
“从自然形成的河岸小道到拓宽的土路,从蜿蜒盘旋的山间土路到机动车通行的砂路,从坑坑洼洼的砂路到平整的沥青路,从三级、二级公路到高速公路,这一切变化我都看在眼里。”陈老告诉记者,民国时期,衡阳境内公路路面均为泥结碎(砾)石结构,路面坑槽密布。到了五六十年代,衡阳城区只有解放路、中山南北路等主干道,才能看到铺上用渣油掺配沥青的黑色表面油路面。
“道路凹凸不平,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是昔日衡阳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为了彻底改变衡阳的交通落后状况,上个世纪70年代,市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工作,增加公路总量、提高技术等级、延伸辐射深度和广度,衡阳的交通已从最初的经济发展瓶颈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进入新世纪后,衡阳不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出了全市交通运输史上改革力度最大、投资增长最快、经济社会效益最好的记录:实现市区与各县(市)区“1小时交通圈”,构建现代化、可持续、辐射型的衡阳“大交通”格局,建成“三纵四横一联”高速网络,推进“1189”工程建设……
可以说,衡阳的交通在打开其通向外界快速通道的同时,已迈入高速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