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成功破解了南方稻区水稻二化螟防治难的问题,现已达到我国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今年喜获我市科技最高奖—衡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奖的取得离不开我市自然科技带头人谢炜多年的努力。
1987年自湖南大学植保系本科毕业后,谢炜来到衡南县植保植检站工作,后成为该站站长。现已是衡南县农业副局长的他仍主管植保工作。谈及植保,谢炜说:“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主宰,时刻会经历各种疾病和蚊虫的困扰,由此我们便有了医生。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水稻、果蔬等农作物也同样面临各种病、虫、害等有害生物的侵袭,为确保人类能获得足够多且安全无污染的农产品,我们需要对那些有害生物进行及时的监视与防控,由此便产生了植保植检专业人员。”
植保植检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和环境与我们许多坐办公室的国家公职人员差别甚大。谢炜笑侃:“我们这些打赤脚下田的干部,比农民还要农民。”相对而言,植保工作是难以吸引并留住人才的岗位。但谢炜却对该岗位情有独钟,不怕工作的脏、苦、累,数十年如一日。长期以来,公共汽车就是他们下乡的公车,为躲避大太阳,他们常常清晨5点出发 ,晚上7、8点才收工,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赤脚下田多脏呀!“脏倒没什么,习惯就好了。只是经常会碰到那些蚊子、蚂蟥、老鼠、毒蛇。”由于常年曝晒,眼前这位不善言辞的中年人皮肤黝黑,愈发显得憨厚老实。但他说的风轻云淡,“我们整天呆在田园里虽然很苦很累又脏,但只要看到田地的丰收,农民喜悦的笑脸,便觉的一切都值得啊!”
衡南县是我市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长期以来农业生物灾害频发,其中水稻二化螟灾害更是让不少农民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害。
衡南县防治二化螟的灾害是从2002年开始,回忆起当时的灾害情况,谢炜仍记忆犹新。“一兜禾里面当时就是100多条虫子,有的一株里面一根稻草里面就有30多条,农民看了这个虫子就怕。当时我们在云集镇荣石村一个叫喊刘凤武的一个农户跟我就说他就是因为二化螟的危害去年亩产只有3、400斤一亩。”听了之后心急如焚,他便大胆牵头,经历了十余年的研究,终于在今年研发出了“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于示范”。
衡南现任植保站站长李伟兵称:“谢局长通过开会及示范点示范, 手把手为农民朋友做技术指导,终于破解了这个困恼农民多年的大难题。”据统计:从06年到2011年,在全市共推广了面积740多万亩,为老百姓每亩增收节资在130元左右,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10个亿以上。
在广大农民眼里,他就是大恩人。农民称其为“田园守护神”、“庄稼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