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您如何评价中国近年来的软实力发展?
约瑟夫·奈:中国的软实力确实在增长。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非常明智的做法。这也是推行“巧实力”策略的一种体现。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硬实力在增强,但是,与此同时,保持软实力随硬实力一同增长非常重要,这样做有助于避免中国的成功引起其他国家的不安。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积极发展软实力,对中国来说也是一种“巧实力”策略。
我认为,近年来中国举办的很多国际盛事,包括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对中国软实力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还有在世界各国传播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中国向海外的广播、中国的高校招收更多外国留学生等,所有的这些举措,都说明中国在发展软实力道路上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
兼顾软实力硬实力
广州日报:如何在发展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取得巧妙的平衡?硬实力的增强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软实力的发展?
约瑟夫·奈:就中国来说,我认为中国发展软实力对中国和美国都有好处。如果美国人觉得中国更具吸引力了,他们对中国的误解和担忧就会减少。相应的,如果中国人觉得美国更具吸引力了,他们对美国的误解和担忧也会减少。
当然,中国和美国都需要考虑军事实力等硬实力的发展,发展硬实力是必然的事情。不过,中美同样可以保持在军事层面的联系和沟通,这样可有助减少误解,如以为对方怀有敌意等。
我常常看到的一种危险的情况是:当两个国家出现摩擦时,我们常常倾向于中断军事层面的联系,但事实上,那正是最需要保持军事接触的时候。“巧实力”的策略就在于同时兼具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发展。两国还应该保持长期对话,以确保不会对对方产生误解。
广州日报:有种观点认为规模小的国家更有发展软实力的优势,因为它们构成威胁的可能性相对小一些,更容易被其他国家接受。您赞同吗?
约瑟夫·奈: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确实,小国不会太有存在构成威胁的问题,而大国相对来说可能显得威胁性更强。但另一方面来说,大国也可以发展自身的软实力。如美国、中国都应发展自身软实力。这并不一定非得是“零和游戏”。如果中国的软实力在美国增强,美国的软实力也在中国增强,这对两个国家来说是相得益彰的事情。
单一事件也提升国家形象
广州日报:有哪些国家在发展自身软实力方面给您留下深刻印象?
约瑟夫·奈:有趣的是,有时候一些小国在发展自身软实力方面表现得很不错。例如挪威,很多外国人对挪威的印象很好,认为他们的政府开明宽容。此外,挪威虽然只有500万人口,但是却花了很多钱在一系列海外援助计划上面,并积极参与许多国际维和任务,这使得挪威拥有了超出其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影响力。可见,一个经济、军事实力薄弱的国家也可能拥有强大的软实力。
另一个例子是只有400万人口左右的新加坡,一方面,新加坡自身经济发展很成功,另一方面,它积极与邻国合作,在东盟中发挥带头作用。
这两个国家虽然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它们对外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超过了自身的国家规模。因此,并非大国才能拥有软实力,小国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软实力。
广州日报:单一事件能否有助提升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呢?
约瑟夫·奈:很有可能。通常一些很戏剧性的事件,如智利救援矿工事件,可使国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另一个相似的例子是在2004年印尼大海啸发生后,美国海军协助提供人道主义救援服务,这使得美国在印尼的软实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再一个单一事件的例子就是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中美共同利益比竞争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