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计量之都”书写百亿产业新篇|湖南日报头版
发布时间:2025-07-1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唐曦 曾愉捷 金羽泽  编辑:吴雅敏

从古老的衡器文化到现代精密计量,从传统“衡器制造”重振到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崛起——

“计量之都”书写百亿产业新篇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曦 曾愉捷 通讯员 金羽泽

衡阳,这座因南岳衡山而得名的城市,骨子里就镌刻着“精准”的基因。

自秦汉以来,衡阳就是度量衡器具的重要制造中心。清代鼎盛时期,衡阳“衡器坊”的工匠们用巧手打造的天平、秤砣热销湖广,奠定了衡阳“计量之都”的美誉。

如今,承载着千年计量文化的“衡”字,正撬动着衡阳这座城市的产业变革——从古老的衡器文化到现代精密计量,从传统“衡器制造”重振到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崛起,书写百亿级产业的新篇章。

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规划8800余亩,其中首开区220亩。通讯员 摄

“衡”脉续新篇,入列湖南13条重点产业链

如果说历史渊源是“软实力”,那衡阳作为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其坚实的工业基础,就是其发展计量产业的“硬实力”。

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衡阳拥有37个,是全省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市州之一。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旷诗秦介绍:“优越的工业基础为衡阳发展智能衡器计量产业提供了供应链、配套链的坚实保障。”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衡阳计量产业就曾风靡一时。衡阳手表厂生产的“芙蓉”牌、“南岳”牌手表,深受顾客青睐;仪表厂、地磅厂等生产的称重设备,一度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工农业和科研等领域。

近年来,衡阳涌现出“船山时间谷”钟表产业园、衡山科学城精密仪器片区等特色园区,以及镭目科技、北方光电、率为科技等一批现代计量企业,延续着衡阳的“度量衡”血脉。

2024年2月,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项目启动。省委、省政府将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发展纳入全省绿色智能计算“3+5”产业体系和全省13条重点产业链建设范畴。

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规划面积8800余亩,其中首开区220亩,联动“船山时间谷基地”和“衡山科学城基地”,形成“一区两基地”的协同发展格局。

产业园的启动背后有着更高层面的战略布局。它被纳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与湖南省合作共建重点项目序列,肩负着填补国内高端计量装备技术空白的重任。

今年5月20日,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首开区正式启用。目前,已签约企业26家,签约金额近90亿元,具备生产高精度电源与电磁兼容设备、智能电碳表及能源计量设备、智能检测机器人及高端质谱仪等现代智能衡器的能力。

随着中检计量、广电计量、国检集团等检验检测认证领域龙头企业先后落户,产业园已具备提供计量校准、产品检测、体系认证等全链条技术服务能力。

产业园版图的构建中,衡阳还将目光投向了新兴且广阔低空经济领域。

低空经济涉及无人机等设备的精密性能测试与安全认证,与计量检测技术紧密相关,这恰恰为衡阳的计量优势提供了天然用武之地。

走进园区的衡阳群英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各式无人机映入眼帘,技术人员正穿梭其间,专注地进行着调试。

作为首批入驻首开区的企业,他们不仅具备无人机自主研发生产能力,更致力于推动无人机技术在农业、物流、安防、环保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赋能各行业智能化转型。

“落户首开区,让我们能够‘零距离’对接国家级检测资源和计量标准。”公司总经理何美英信心满满地表示,“这就像为我们配备了一把精准标尺,对加速技术迭代、提升产品性能至关重要。”

目前,园区正加快国家级无人机检测中心及低空经济超级工厂建设布局,以完善的产业生态,吸引更多低空经济优质企业集聚发展。

首开区盘活了3万平方米闲置厂房,已变身为智能衡器计量设备生产基地。通讯员 摄

政策赋新能,计量高地加速建设

2024年底,省政府出台政策措施,在资金申报、贷款贴息、人才培育等方面,为产业园提供全要素支持。

更大的政策红利接踵而至。

今年5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出台支持产业园建设的“国九条”专项政策,通过优化型式批准流程、简化标准物质审批、强化计量标准建设等举措,“精准滴灌”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总规模20亿元的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子基金获批,首期10亿元正面向市场公开募集,资金保障持续加码。

政策红利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衡阳的答案是:以园区为核心,织密创新网、筑牢产业链。

“我们采用‘企业+联盟’的方式,围绕‘测量、计量、检验、检测’四大领域开展招商和产业导入。”旷诗秦介绍。

创新资源也同步聚集: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共建实验室,推动智能检测机器人、高端质谱仪等20余项成果转化;支持南华大学计量学院建设,增设智能计量拔尖人才订单班,首批30名学生已开班。

园区企业的快速成长最具说服力:衡阳国能机电借力OIML(国际法制计量组织)认证专项指导,预计拉动高压互感器年出口增长30%至50%;湖南交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上海交大团队,突破能源化工传感器技术瓶颈;广州思林杰科技依托园区技术平台,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精度”产品……

随着政策效应持续释放,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发展势头强劲、动能澎湃。今年,首开区将冲刺落地企业30家至50家,培育规上工业企业3家、规上服务业企业5家,预计智能计量产业产值达130亿元。

今年5月20日,首开区正式启用。通讯员 摄

老树发新枝,传统“衡器制造”华丽变身

历史的指针拨回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24把镊子起家”的衡阳手表厂,一度是湖南唯一的手表制造企业,生产的“南岳”牌、“芙蓉”牌手表做工精巧,畅销全国。

然而,随着石英表、电子表的冲击和市场竞争加剧,衡阳手表厂市场份额逐渐萎缩进而停产倒闭。

直到现代智能计量产业赋能,给以手表为代表的传统“衡器制造”带来转机与新生。

2015年,在广州钟表行业纵横多年的衡阳县籍小伙唐灵军,带着资金和现代钟表技术回乡,并顺利获得“芙蓉”“南岳”手表的品牌授权与传承。

唐灵军回忆,当时衡阳手表厂生产的芙蓉牌手表,零部件自给率大约为80%,“要实现集约化的规模效应,还远远不够。”

于是,唐灵军走访了大湾区近300家钟表领域上下游企业,牵头召集湖南籍企业家返乡创业,建设船山时间谷钟表产业园。衡阳市也积极从融资担保、招商引才、建设专家楼和员工宿舍等方面,保障钟表产业的复苏与崛起。

如今,在钟表产业园里,已集聚了140多家钟表上下游企业,组装一只机械表需要的100多个零部件和1000多道工序,都可以在园区内完成。

不仅如此,智能计量产业进一步拓宽了“衡阳手表”的品类与市场。“园区企业现在不仅做机械表,还生产各式精密计时器件,可以供智能穿戴设备,产品利润率大幅提升。”唐灵军介绍,2024年,钟表产业园年产值突破50亿元。

传统“衡器制造”迎来新生,一批新兴“计量平台”也为衡阳带来更多新机遇。

今年3月,衡阳市获批筹建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衡阳正以此为契机,引进国家级高电压计量检测平台,建立高电压大电流校准实验室,将大幅提升衡阳在能源电力计量领域的技术支撑能力,助力本土高压计量标准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近日,国家油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湖南)进入验收攻坚阶段。该中心建成后,将具备油茶产品全产业链检测能力,可覆盖湖南省并辐射周边省份。数据显示,2024年湖南油茶产业产值达934亿元,该中心的投运将为湖南油茶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我们正在构建完整的计量服务生态圈。”衡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一批新兴“计量平台”的落地建设,未来将形成覆盖工业、民生、能源等领域的计量服务体系。

(原载于7月11日《湖南日报》头版)

计量之都”书写百亿产业新篇-----湖南日报数字报刊


一审:吴雅敏,二审:陈鸿飞,三审:徐德荣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