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国学讲座丨朱迪光:孝道、人道、治道与“孝”的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7-06-15   来源:华声在线衡阳站  作者:周明洁 廖海珍  编辑:华生

1.webp.jpg

  6月13日上午9点30,石鼓书院大讲坛·国学讲座第95讲在衡阳师范学院东校区音乐厅举行,衡阳师范学院朱迪光教授讲述《孝道、人道、治道与“孝”的当代意义》。本次讲座由衡阳市委宣传部主办,衡阳师范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承办。

  人物名片

  朱迪光,教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社社长,船山研究中心主任,省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省船山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国培计划“优秀培训者”,衡阳市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兼任船山学社常务副社长,湖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衡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船山学,在相关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学术专著十多部,主编出版《特色专业与语文教师培训》等教材多部。

2.webp.jpg

朱迪光教授致力于宣传弘扬船山精神

3.webp.jpg

朱迪光教授部分学术著作

4.webp.jpg

本次讲座主持人

5.webp.jpg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谭崇恩

6.webp.jpg

    朱迪光教授开始讲座

  本次国学讲座,朱迪光教授以“孝”为主题,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7.webp.jpg

  “孝”字的原初意义

  “孝道”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

8.webp.jpg

  甲骨文的“孝”字

  《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畜者,养也。“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

  “孝道”为人道

  《论语》或许不是最早提到“孝”的著作,但绝对是最早系统论述“孝道”的。

  孝”的本质为“仁”,是原始的人道思想。

  孔子认为“孝”有如下一些要求:

  (1)赡养是最基本的。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必须有恭敬之心。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无违礼的规定。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4)必须克服一切畏难情绪。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5)必须继承父亲的遗志。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6)要注意父母的身体状况及年纪大小。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7)父母在不远游。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孝道”为“治道”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 《孝经》有明确的规定, 所谓孝道即指以孝立身之道。《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将“孝道”分为三阶段: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分社会阶层制定“孝”的要求。这就形成了制度化“孝道”,也就是“孝治天下”。

  “三纲”实际上也是一种“孝治天下”的表现。 何谓“三纲”,“三纲”即为: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恶劣的结果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孝”在封建社会成为一种共同意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经典中都有对“孝”的宣扬。

9.webp.jpg

  “孝”的当代意义

  (一)还“孝道”于人道

  中国古代的“孝道”本就是基于人性的“人道”。

  王船山说:“时其起居,治其饮食,取悦于亲,而相与忘之。若此者,谓之能养而已矣。夫养者,爱道也。心苟爱之,则必养之。呴呴之仁,沾沾之惠,试取此养之时之心而思之,与凡所爱而养者有以异乎?所以专致其不二之忱于亲者,唯敬而已矣。生我之大德,我生之正理,不敢不生其恪恭震动之心,而以致谨于备物尽仪之数。见天覆地载之下,唯此一事;有生迨死之日,唯此一心。其爱也,不敢不爱也;其养也,不敢不养也。不可以己情之偶至而修、偶笃而加厚者也。”

  (二)以“孝”为成人之基

  “长大不成人”——啃老

10.webp.jpg

  传统上人们以经济独立作为长大成人的标志,但啃老族生活的主要来源是父母,“长大不成人”是这些人及社会面临的共同尴尬。据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

11.webp.jpg

  “大学生啃老”案例

  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许多仪式行孝。

  《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葬礼,守三年之孝,扫墓等。

12.webp.jpg

  清明节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每年清明都会有三天的假期,让大家能够回乡祭扫坟墓,表达对故者的思念。

  (三)爱亲之孝为爱人之始

  以父母为代表的亲人是孩提最先接触的人,因此爱父母就是爱人类的开始,“仁者,爱人也”。

  对人类的热爱与对人类的责任也源于对父母的责任,所谓“孝为爱之始”。

  (四)爱亲之孝为爱国之本。

  1、爱亲就要与亲人团聚。

  中国人向往家庭团圆,春节为人类史上的大迁徙。实际就是新时代的“孝”的大行动。

  2、乡愁。

  思乡就是思念亲人尤其是父母,思乡就思念生养的土地,思乡就思念自己的祖国。

  3、祖国为父母之邦,孝敬父母即为爱国之本。

  《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最后,朱迪光教授提到了孝的三种境界。

  一、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祖国的教育之恩。

  二、责任:我们的父母一天一天渐渐变老,我们必须肩负起照顾他们的责任,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得更幸福。

  三、最纯的人性:每天反省自己,把孝当做我们最纯的人性。

  当代中国提倡孝就是提倡道德追求、人格完善,就是对亲人、家庭、国家的一种担当。

  本次国学讲座朱迪光教授以“孝”为主题,告诉我们孝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我们每个人该有的最基本的美德。

  让我们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那些爱我们的人吧。 (周明洁 廖海珍)


分享到微信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