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父子痴心“读”浯溪
发布时间:2018-11-3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跃兵 何顺  编辑:张超

  湖南日报记者 刘跃兵

  通讯员 何顺

  11月27日,祁阳县浯溪碑林管理处退休干部杨仕衡,又与儿子杨铁军“争论”起来。杨仕衡的老伴刘小和说,父子俩常为了浯溪碑林石刻一个字的解读,争得面红耳赤。

  杨仕衡今年83岁。1981年1月,县里安排他与同事曹建国、邹建国等,以浯溪碑林为核心筹建浯溪文物管理机构。从此,他与浯溪碑林结下不解之缘。

  据老祁阳县志记载,浯溪碑林有历代摩崖石刻280方。当时,这些石刻大多掩盖在荆棘杂草、青苔尘土中。为弄清“家底”,杨仕衡带着大家上山寻找。1984年6月,杨仕衡前往江边30米高的悬崖峭壁探碑。请民工在悬崖边用竹木、钢管搭脚手架。资金不够,又找不到30米高的梯子,杨仕衡找来长绳,把绳子一端系在腰间,让伙伴们在悬崖上方拉住绳子,把自己往下放,下降到石刻位置,杨仕衡小心翼翼砍掉荆棘、清除苔藓,用竹铲和棕刷清理石块。清理好一小块后,他再指挥悬崖上的伙伴们,下放或左右调整绳子。

  一个星期后,每字直径达2.3米的“圣寿万年”4个大字,连同两旁落款小字,重现原貌。经多年努力,杨仕衡带领大家找到并清理出浯溪摩崖石刻505方,比县志记载的石刻数多出225方。

  1988年,杨仕衡18岁的儿子杨铁军成为浯溪碑林管理处文物专干,子承父业守护国宝。

  为了更好地保护碑林,杨仕衡决心制作一张浯溪碑林“地图”。经一年多努力,他将505方石刻一一编号、入册、建卡、拓片,手绘制成13米长、0.4米宽的《浯溪摩崖石刻分布总图》。

  为解决石刻风化难题,杨仕衡用钢筋、水泥、石片在石刻上方加檐防水,对悬崖裂缝用钢筋、水泥加固,受到国家文物局专家肯定,在全国推广。杨仕衡还指导杨铁军,尝试用稀释的无色透明醇酸清漆,刷在石刻上防止石头风化。

  为了让浯溪碑林文化发扬光大,杨仕衡、杨铁军父子努力“解读”每一方石刻。

  经过研究,杨仕衡、杨铁军确认浯溪碑林现存的摩崖石刻,分别有唐代石刻17方、宋代石刻116方、元代石刻5方、明代石刻84方、清代石刻92方。石刻字径最大的2.3米、最小的1厘米,文体有颂、铭、赋、记、诗、词、联语,字体有篆、隶、楷、行、草体,其中篆书石刻18方、隶书12方、楷书274方、行书185方……作者荟萃了唐代以来400多位名家。

  为了研究浯溪崖壁5处记载不详的石刻,杨仕衡、杨铁军先后6次到国家、省文物局向专家请教,多次到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与祁阳当地土专家交流意见。经两年多努力,确认这是清代5位越南使臣访京途中留下的诗句。

  杨仕衡还通过多方论证,恢复了诸多石刻碑文的本来面目。由唐代诗人元结撰文、书法家颜真卿书写,刻于浯溪碑林峿台崖壁的“三绝碑”《大唐中兴颂》,文中的“地辟天开,蠲除秗灾,瑞庆大来”中的“秗”,在各类文献中作“妖”字者有之,还有人认为是“袄”字,莫衷一是。杨仕衡查阅多种文献考证,确认是“秗(yù)”。

  目前,杨仕衡、杨铁军已在全国报刊上发表浯溪摩崖石刻研究论文近200篇。

  《湖南日报》(2018.11.30 12版)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