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三湘院士诗词选
发布时间:2011-07-15   来源:湖南名人网  作者:  编辑:
三湘院士的学术成就引起世界瞩目,他们中的不少人学贯中西,汇融文理,有的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咏诗赋词;还有的多年不辍,结集出版。他们的作品,更有一番韵味,特集纳以飨读者,亦有激励年轻科学家向文理交*方面努力,多学点博大精深、底蕴无穷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意。在选编时只重于质而轻于形,自然未讲究平仄之类了。院士诗词以院士之齿为序。 

 神州处处书香浓 科技繁荣国昌隆——劝惜时勤学歌

  陈国达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地科联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兼地洼学组主席,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研究中心主席,中南工业大学一级教授、学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

  当今国力竞争看科技,科技看民知。全民知识高,素质好,科技发达国力充;民知低,科技难上国力次。

  国力次,将受强邦欺。国力将遭凌辱宰割,如同砧上肉和鱼。中华民族史,遭过列强入侵百年欺——寇祸连年逢,殃重重,患无穷,到处烧杀豹狼凶,铁蹄踏处遍地红!谁愿忘记这惨痛?!

  求知无捷径,勤读有奇功。青少初阳精力丰,勤犹如添翼活虎龙。莫嬉纵,宝贵晨光容易逝,过后条件大不同,理宜抓紧良机倍用功。

  青少学习打基础。课程一条龙,思想品德是根本,政治是帅统。祖国史地求熟懂,数理化生早启蒙,都有用,样样莫放松。

  基础工,祖国文字是前锋。尤宜重视倍热衷,坚持勤练基本功,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字词标点准确用,优读优写、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句达意流畅通,做到润饰简洁工,更添文彩丰。

  基础打得牢、大厦建得高;打基勤施工、科技登高峰。

  壮年如日中,创业火正红。宜珍惜、善利用,发明创造结硕果,最佳年龄在此中[注1],勿失良辰两手空。

  老年才学习,犹如持烛探夜空。宜积极,更努力,莫空悔晚徒悲痛,持烛总胜摸黑当懵虫。更何况,只要能勤奋,大器晚成例子多,无论西或东[注2]

  科技兴邦匹夫责,这一认识当共同。来,大家都起来,青少到妪翁!为兴祖国大家都来发愤学习,竞争成才立功做英雄。

  万众一心势如洪,力摇峰,气贯虹。行见人人好学蔚成风,神州大地书声扬,撼苍穹,处处书香浓。全民知识日增高,科技繁荣国昌隆。国—昌—隆。

  [原注1]近代重大发明多数是在发明人25-45岁之间作出的,这段年龄在科学上称最佳年龄段,其中以在37岁作出的为最多,称最佳年龄值。

  [原注2]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50多岁才开始游学;电报发明者美国的莫尔斯,原是画家,41岁才开始学习科技知识,最后终于获得成功。

  附记:陈国达院士是“地洼学说”创立者,久闻其名,登门造访那还是我调到省科协以后的第一个春节。他坐在轮椅上,谈话之间,我发现他的思维很清晰。后来多次去看望,他很快记住了我的名字和职务。从一篇报道中发现陈院士有诗集出版,今年5年20日又一次看他,他当时正在修改已收入《三湘院士风采录》的那篇诗作〈〈劝惜时勤学篇〉〉,我们的话题自然转到他的诗及他的诗集上来,陈老便让梁秘书从书架取下一本送我,并写上请我“指正”、“陈国达敬赠”的字样,令人感动。

  1999年6月20日

  又记:正在考虑从〈〈陈国达诗集〉〉中选几首介绍给读者,9月24日忽然收到陈老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陈老重新修改的〈〈劝惜时勤学歌〉〉。陈老末附信,但见到他的诗作的左上角的一行字“关心下一代,人人有责,此件请复印推广”,我知道了他的用意,当晚给他打了电话,说诗作已收到,将给他“复印推广”,于是,放下选编他的其他诗作的打算,专选此篇,并置于本文篇首。

  1999年10月1日

  文伏波院士诗词五首

  文伏波,水利工程专家。1925年8月5日生于益阳(今桃江)。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

  浪淘沙,丹江口有感

  一九三五年,洪水滔天,

  汉江两岸漫无边,

  八万生灵随逝水,含恨九泉。

  人民掌政权,干劲冲天,

  丹江口外筑石堤,

  防洪发电兼灌溉,福满人间。

  注:这首词写于1959年。文伏波院士1958年8月作为现场设计负责人与广大勘测、试验、设计人员进驻丹江口工地,直接参加工程建设全过程12年。1998年5月重返丹江口,“见到了多年共同战斗在现场的程国梁总工程师,以及正当英年的贺平总经理。询及故旧,半数凋零。我泛舟在一碧顷的水库内,徘徊于土坝、混凝土坝顶面,泊舟于坝下游河道,静听水轮机下泄的隆隆涛声。回首往事,遥望两岸青山,蔽空电线。无限欣慰,也有一丝惆怅之情。想起1959年旧作浪淘沙,激动不已”。

  二

  十万大军战汉江,赢来五利美名扬,

  清泉北调京津日,人寿年丰国力强。

  三

  劫后洪灾遍野哀,锁江大坝换新颜,

  白发重来寻故地,涛声化电入耳来。

  注:这两首诗写于1998年10月1日。文伏波院士写道“夜宿龙山宾馆,久不能寐,作诗两首,记录于下”。“十万大军”指当年在汉江口十万大军土法施工。“五利”是指周恩来总理期望丹江口枢纽为“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养殖”五利俱全的工程。

  四

  太平口外卧长虹,豪气吞江降孽龙。

  待到金沙群库出,游人指点说分洪。

  注:文伏波院士曾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重游工程故地,感慨系之。

  五

  奔腾急浪出津关,航道泄洪布置难。

  挖去葛州河势顺,水沙直下七里山。

  注:文伏波院士,1970到1982年为长沙葛州坝水利枢纽主要设计负责人之一,兼任现场设计代表处处长。重游葛州坝工地,激发了诗情。

  附记:前日收到文伏波院士从武汉寄来的挂号信,内中有应约寄来他的诗作。与文院士是今年3月见面的,当时我到河南、湖北调研,在武汉稍稍停留,便去拜访了他。谈起他在湖南就读的日子,文院士一往情深。从交谈中,发现了他有诗作。后来到他的母校长郡中学调研,又发现了他的《我的心愿》短文,恰好也在文中有首诗,于是,给文院士写信。这次回信,寄来诗作9首,令我欣慰不已。这里选编其中的5首。

1999年7月4日记


  龙驭球院士诗两首

  龙驭球院士,土木工程和结构力学专家。1926年1月15日生于安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

  士林有嘉木,嘉荫护稚松。

  慈眉一枝笔,师泽百年身。

  二

  一代宗师德望高,桃红李白竞妖娆。

  书斋弟子颂华诞,有限新元作寿桃。

  注:龙驭球院士在清华就读时,有两位教授是最敬仰的,他们是陆士嘉教授和张维教授。龙院士在《自述》中称他俩“学贯东西,风流儒雅”。

  第一首诗是颂陆士嘉教授的,龙院士在《自述》中说:“清华水工试验所当时还有几位与我同龄的助理研究员。他们在所长雄才大略而又点忙乱的指导下,整日跑东跑西,没有坐下来读书和钻研的时间,感到有些苦恼。他们很羡慕我有一位好导师,头顶有一把保护伞,能够挡住所长的指挥棒,在忙乱的环境里保持住一小块安详的净土。他们还开玩笑地说我是‘老鹰抓小鸡’游戏里的幸福小鸡,有着鸡妈妈强有力的保护。我经常回想起这段受到特殊爱护而迅速成长的日子,用真情织成一首小诗‘士嘉慈师’以抒发内心的情结。”

  第二首诗是歌颂张维教授。写于1993年5月。龙院士说:“在张维先生80华诞的庆祝会上,我怀着对老师几十年培育之恩的感激心情,报告了自己在新型有限元方面所作的系统工作,并以这方面的成果当作寿桃献给老师,会上附诗一首。”

  刘更另院士诗三首

  刘更另院士,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专家,1929年2月15日生于湖南桃源。1994年9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

  时事沧桑百念灰,阴雨暗云令人悲。

  粉蝶不知吾辛苦,莫在窗前款款飞。

  注:此诗写于1948年9月。刘更另院士在《自述》中讲到了写诗的背景:“当时在国立武汉大学读书,该校虽然免收学费,但伙食费、医疗费、书籍费还是很贵,我只有节衣缩食,勤工俭学,苦煎活熬。衣单被薄,收尽北风刺骨之苦;粗茶淡饭,饱尝檐下饿人之饥。生活的艰苦、局势的动荡、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使我灰心、失望、悲观、懊丧。”

  二

  欢声不知何处来?凭窗?望红旗开。

  乌云终于归乌有,白日举杯解胸怀。

  注:此诗写于1949年5月14日。刘更另院士在写出上述第一首诗之后不久,参加了“读书会”,接触了进步思想。他在《自述》中写道:“后来又参加了‘反饥饿’、‘争温饱’等学生运动,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青年联盟’。几个月的时间我变了,思路开阔了,革命战争胜利的消息不断传来,一草一木都好像给我带来了喜悦、希望和勇气!突然,珞珈山欢声震地,红旗招展,白崇禧逃跑了,汉口解放,解放军渡江了!”他满怀激情写下诗篇。

  三

  群匪用心毒,螂臂敢挡乘!

  此去归何处?乾坤任纵横!

  注:此诗写于1949年9月。刘更另院士在《自述》中介绍了写作经过:“8月,湖南和平解放。9月组织上批准我回家探亲,三年没有回家了,在这翻天覆地的时刻,更激起我对母亲的怀念。当时,桃源局势混乱,人民政权尚未建立,国民党散兵游勇、恶霸土匪横行乡里,到处捕杀共产党,到家没两天,传出风来,黑势力要对我动手了。母亲担心我的安全,催我快走。我呢,看到奄奄一息的母亲,怎么也不愿离开。最后母亲生气了,祖母也哭了,左邻右舍都来催我走,怎么办呢?只得含着眼泪与母亲告别。

  果然,不出两天,土匪就来抓人了。

  我走出偏僻的小山冲,来到人来人往的公路上,就像一只小鸟能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了,好不自在!在沅江的小船上写了几首诗。”

  这里选编的是其中的一首。

  附记:读刘更另院士《自述》,发现《自述》中的三首诗,很有特色。于是,写信给刘院士问其诗能否编用。不久,他于1999年7月1日回信,欣然同意编用。他还在信中说:“后来还写了一些,在‘文革’中饱受批判,没有保留。”惜哉。!

  周后元院士诗一首

  周后元院士,1932年12月22日生,衡阳人。药物化学专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学院院士。

  无题

  汉江明月汉江水,三载功成始夺魁,

  待等他年花满地,与君欢畅共举杯。

  注:周后元院士在襄樊湖北制药厂推广“荼普生新工艺”研究成果时,与厂里的工人、技术人员、管理干部结下了深厚友谊,告别时写下了这首诗。

  王淀佐院士诗三首

  王淀佐院士,选矿学家,1934年3月23日生于辽宁锦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

  年方弱冠渡湘江,白发苍颜返旧乡,

  摇曳柳丝桃杏雨,三春三月忆三湘。

  二

  三十六载住潇湘,春笋秋桔岁岁尝,

  一旦北归辞岳麓,心随雁阵忆衡阳。

  注:此诗写于1991年,王淀佐院士在《我在湖南工作成长经历回顾自述》中写道:“从22岁到长沙,直到58岁奉调回北京,算起来,在湖南学习工作生活了整整36年,一生的大好年华都是在湖南度过的”“离开湖南,真是百感交集。北方虽是我幼年少年生活的故土,可是湖南已是我的第二故乡。”在临别之际,王淀佐院士写了一组小诗分赠师友,这里选录的是其中的两首。

  三

  运筹往昔共切磋,离去留诗情更多。

  每遇春风生桔树,归心长涌洞庭波。

  注:这首诗写于1991年,是赠给中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立的。刘立于1984年至1986年任党委书记,王淀佐院士于1985年至1991年任校长,两人在同一个班子时共事一年有余,感情十分融洽。王淀佐院士回忆道:“刘立同志退休后,我们经常见面,不意他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我们共事时,他的音容笑貌犹如昨日”。

  附记:1999年11月9日,我在王淀佐院士于长沙举办他从事科研工作50周年纪念活动之后拜望了他。谈起他在湖南工作36年,至今仍在湖南带研究生、搞科研的经历,我便提议:请他写写在湖南工作经历的回忆。今年春节,他放弃休息,赶写出感情真挚、文风朴实的回忆文章,以上三首诗是文中引用的,节录下来,以飨读者。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