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
联姻市场,走进校园,“非遗”亟须蝶变
其实,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纵深记忆。
在采访过程中,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描述了缺乏“记忆”的城市是何等不堪:“一座留有太多记忆空白的城市是没有多少立体美感可言的。文物与古建筑里的历史呈现给我们更多的是静止与凝固的一面,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历史才显得动感十足。民俗也好,民间艺术或者民间传统手工艺也罢,它们都承载着前人的情感、指纹与气息,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历史的容颜……”
他告诉记者,在“非遗”保护过程中,借助市场力量保护文化遗产,把有生命力的“非遗”进行创新是可行之道。比如,将某一传统手艺经过包装后,投入市场,使其产生效益,有效益就能保护;其次,就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因为,现在的90后对传统文化根本就不了解,只有了解了才听得懂才能接受;三是建立传习所,义务向市民和爱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民和学生进行传习;四是结合三馆免费开放,将项目人请进群艺馆或图书馆,进行特定的表演,使其经常化和制度化;五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培训。
可以说,“非遗”项目挖掘难,但传承保护发展创新更难。那么,如何更好地推动“非遗”项目的发展?
在全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上对此就有明确规定,“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弘扬传承祁剧、衡阳湘剧、衡州花鼓戏、渔鼓、岳北山歌、皮影戏、七巧龙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组建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构和地方戏艺术剧院;加大对版画、剪纸、雕刻等民间工艺美术项目的保护开发;修缮船山书院、来雁塔、珠晖塔、接龙塔等文物遗址,保护和开发一批古镇、古街、古村落、古民居和古码头;制作反映衡阳人文精神的标识、标牌;继续加大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力度;争创一批全国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县、文化强省先进县、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等。”
由此可见,市委、市政府对“非遗”保护的决心是何等之大。而我们同样也相信,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迎来保护和发展的“春天”。(衡阳日报 许珂 邓斌)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