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王后手中的钥匙:唐兴玲诗歌阅读
发布时间:2012-05-04   来源:  作者:  编辑:
是的,能告诉我们答案的只有那可见却不可及之物,同时注定这答案的暧昧和不确定性。这月光和我们身上某种血肉的联系是多么神秘,那是一道闪烁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奇异风景,它古老而深邃,承担着人类生命背后所有的燃烧与落寞。从空洞明月的过程,实际上是现代人精神变异到原始艺术光芒与人文精神复苏这一过程,诗人在这首诗里似乎将传统与现代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了。但真正的艺术品,实际上并没有传统现代的分割,它们应该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无论是诗人对远古精神的触摸和追恋,还是对现代人生存焦虑和文化命运忧思的倾诉,任何一种直指生命和神秘之物栖居之所,剔除附在诗歌表层上抽象和理性甲壳的努力都是值得敬佩的。



我们知道,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诗歌写作最终要体现在语言上,这是每个诗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但在个人经验的运用上,能否通过自己的语言方式表现出独创性和生命力,使语言产生非凡的意义,却是一个优秀诗人与普通诗人最明显的分水岭。在唐兴玲的诗歌中,语言的鲜活,流动,敏锐的直觉意识和现场感使她的诗歌具有了某种特殊的气质。而她那些着力于内心挖掘的作品更呈现出一种生命深处原始的本能的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写作者对词语的敏感度和对语言的综合把握能力。唐兴玲诗歌语言的清晰、动感的透明使诗歌流淌着不自觉的感染力。这与当下很多诗人一味追求语言或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刻意使语言显得芜杂,混乱,似乎不如此显示不出诗歌深度的诗写迥异。同时这也是她的作品往往能在阅读的第一时间内更大程度地唤起读者共鸣,给予读者内心震撼的直接原因。事实上,绝大部分诗人通过长期的写作,诗歌语言必然会越来越清晰,明朗,以最直接的方式体现出其唤醒和释放的功能。当然这种清晰绝不同于那种泛滥的口水式写作,如何保持口语在诗歌中的纯粹,也是对诗人经验和感知力的考验。在唐兴玲的诗歌中,她一直以敏锐的警觉在诗歌中想象和叙述。

流动静谧,流动幸福与悲伤。
一种可以信赖的直觉,
踏在一根浸透了水的漂木上。
砂的脸上,永远不会有最轻微的抽搐。

细沙长流。在所有的老年里,
收集词语里适当的敏感。
回忆把砂时计倒过来,
沙线流动,倒退回去。
每一步都走得相当颤抖,
非常激动,但砂的脸上
永远不会有最轻微的抽搐。
――
《砂时计》

是的,记忆就是一个砂时计,每个人身上都布满时间活生生霹雳的烙印。木在水上漂着,时间的火球在桅杆上燃烧,罗盘倒转,在一个人残喘的老年里,他已消耗得不成形。只剩下躯壳和皮肤上的刺花。但是他虽然全身消瘦,那双眼睛却似乎越来越圆,闪烁着奇异的神采,在时间的深渊里温和而深深地注视着你,执着地证明着自己体内有着不会死去亦不可削弱的健康。他生命的光圈越扩越亮,他脸上的光彩也越来越平和,宁静,令人不敢逼视。。。。。。是的,这就是诗歌的力量,语言的力量,它让一个人在诗歌里获得了超越肉身的生命。它在语言的发光场中孕育了精神永不西坠的太阳。这样的诗歌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诗人内心最隐蔽的情感暗流自然而然的涌出。这些情感的漩涡有的是已知的,有的是未知的,它们在不得不发的一刹那里喷薄而出,不加任何矫饰地在纸上袒露出诗人广阔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抒发对生命对对人类的感激、怜悯、热爱,夹杂来自灵魂惊悸深处的无言、停顿、喜悦甚至是无意识地自我照料和自我解放。

[上一页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