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书法之美
发布时间:2012-03-28   来源:  作者:  编辑:

一件书法作品有时候是临写古人的帖,有时候是抄写古人的文章,有时候则是书法家本人的书与文,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都是书法家本人情感直接的宣泄,变历史瞬间为千古图画,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是绝对做不到的,因此后人临写,都带着崇敬的心,小心翼翼地连圈圈点点也不敢改正,当时所出的小小的纰漏也似乎难以纠正了。据说王羲之后来把《兰亭序》抄誊了很多遍,肯定比原稿工整得多,但是他都找不到原稿这份有涂有抹的感觉,具备“原生态”的美最能传达作者心绪情感的原手稿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所以后世临写的《兰亭序》很多,写行书精到的也很多,可是王羲之写的时候情景交融,在行乐的同时写下了自己的人生观,字字珠玉。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对他哥哥和侄儿深切爱与怀念,他的哥哥和侄儿在安史之乱中都献出了生命,作品中难以掩饰的悲愤不仅体现在字里行间,还有泣不成书的涂涂抹抹,家国之痛、无可名状的悲伤,对生命的颂歌,淋漓尽致地在这篇潦潦草草的作品中,作者的感情表达到了极致,成就了书法史上的杰作。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惆怅而孤独,一挥而就的悲凉,写得跌宕多姿,起伏不定,气势奔放。苏轼是个大文豪,把这两首诗放在他浩瀚的诗词中也许算不得上乘,但是带着意蕴丰富的书法意象之美冲击着历代文人的心灵,这使得《寒食诗帖》成为千古抒情之绝唱。我们看到,作者此时时运不济(苏轼的运气一直不太好),但苏轼的可爱就在于他的乐观,尽管在常人看来,他应该心情灰暗,然而在作品中,一任“天真烂漫”,炽热的感情随意流露,全篇的用笔干脆,着意变化,章法布局带着很浓的个性特征,字距或大或小,不受拘泥,仿佛在用音乐记载着自己心灵的节奏,诗意和书意完美结合,遂成“天下第三行书”。

“松风流水千年调,抱得琴来不用弹”。这些书法作品的美不仅仅是书法本身的韵或法或意,重要的是作者人文价值的体现,唯情唯美。就如怀素的狂,米芾的颠,都是性情之美的极致。中国书法的美,可以很直白简单地说这个字真漂亮,这幅作品看着真舒服,这是我们在博物馆的书法馆中经常听到的。但是要真正品味到书法之美,进行真正的审美活动,审美的主体,也就是欣赏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学养。我们经常说“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发现不仅仅是心态问题,其实也是审美能力问题,要想发现这个世界更多更妙不可言的美,就要加强个人修养,提升眼力。

书法家要有上乘的作品,个人修养很重要,这是书法家本身的学养,艺术家的学养能使之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而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或者读者也需要有一定的学养才能对艺术品有欣赏能力。我们看反映毛泽东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感觉到,扮演毛泽东的演员,无论外表有多象,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形似和神似。形似好做到,神采是模仿不来的。书法之美包含了技巧和学养。技巧可以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学成,学养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学养也是模仿不了的,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这就是一般情况下,临古帖,有得几年的功夫,就可以以假乱真,但专家一过眼,就看出是赝品,因为你摹不出原帖的神韵。艺术气质是学识积累的结果。所以,要博览群书,涵养气象。有句话,“功夫在诗外”,书法之美,包含了作者的学识、品味、境界及对人生的特殊体验,审美者要注意把它感知到。书法是中国的国粹,作为一个中国人,从书法中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享受艺术之美,应该是的天独厚的,中国人血液里天生有接收这种信息码的基因。但在我和朋友们接触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书法美的人数微乎其微,我们一些所谓的大家,装神弄鬼,把书法说得玄乎其玄,吓得不少人视书法审美为畏途,以为书法深不可测,没有享受到国粹带来的美好。我有一种责任感,要作一个普及书法审美常识的志愿者,和大家分享我从书法中得到的快乐。我在研究草书经典的时候,发现前人研究字的结体,往往是单个字独立地研究,因此发明了九宫格、米字格,对临摹正书很有帮助。但用来临写大草经典就不行了。因此我提出研究和临写草书,要以行为单位,设计发明了“三米字格草书行定位法”,获得了国家专利,我用这个专利编写的习字帖和水写瞄红帖出版后,因为实用,所以受到欢迎,得到了普及。这次,我又不揣简陋,上台来讲我的书法审美感受,目的也在于此。我建议大家学习一些书法基本知识,读一些书法经典,弄清楚一些基本概念、基本问题,了解艺术门类、艺术流派的特点。掌握正确的审美方法,端正审美态度,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艺术的鉴赏力。

[上一页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